鄭鬱郎:“食在廣州”,現在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事實(1 / 2)

【鄭鬱郎】

“食在廣州”,現在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鄭鬱郎(生卒年不詳),廣東鶴山人。早年在香港從事新聞工作,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北上韶關廣東省政府機關報《大光報》任職,戰後任廣州《大光晚報》主編。後複赴港任《星島日報》總編緝等,並於1966年牽頭成立香港第一個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被譽為香港公共關係學鼻祖。

當中航機從天河機場高升了兩三千尺時,鳥瞰廣州全景,但見這珠江的三角洲,屋簷密布,成為五羊城的中心目標的“愛群酒店”十二層大廈,雄峙西堤;巨龍似的珠江鐵橋,橫跨河上,貫通南北兩岸交通;紅牆綠瓦、古色古香、雍容華貴的中山紀念堂,令人景仰;粵秀、白雲兩山,深冬減不了它們的青蔥,一樣挺秀,聳臨珠海。

從重慶南歸,在廣州住了一個多月了,還未感到廣州特別可愛,一旦淩空,俯視這錦繡河山,卻忽然生起留戀來,也許白雲故鄉重睹不久,又告別離,像久別重逢的愛人,還未暢敘別情,又要匆匆重上征途一般吧,那時,我實在恨飛機飛得太快。

當飛機飛到白雲深處時,我還下望,雲山珠海,已不複觀。我在作想:河山,美麗極了,作為一個華南最大都市的話,市政建設,還要趁著這百粵重光的時機,好好地下一番功夫。

談到戰後建設,在現代化的大建

築物、道路和交通之外,急務的還是首先要恢複都市的活力——人民生活與生產的活力。廣州許多煙突冒著濃煙,可惜這多是大酒家的煙突。許多大小工廠的煙突還未見煙縷。自從九月二十日華南日軍正式投降後,從粵北、嶺東、川、黔、湘、桂回來的人一天多一天。職業需求一天天急迫,目前勞力酬報還可以,勞苦階級情況還不致太壞,苦的是技工和中層書記階級,他們的就業問題急待解決;據有關當局統計,失業的已達三四萬。機器工會方麵說,光複歸來,技工還大半以上未有工作,他們本來都是建設期中的主要分子喲!

在貴陽服務美軍機關的粵籍人員和技工約有萬人,連家屬約五萬人,現在美軍機關裁撤後,他們都要回家了,而他們的生活就要靠就業來解決的。這是廣州熱鬧的外表背後一大隱憂。粵中人士極望當局在推行戰後建設中,及早扶助生產,增加人民就業,同時更望海外及省外粵人,多予投資。

廣州市區人口已增至百萬以上,局麵一新,各方仕商雲集,謀事與做生意,都得逗留下來,這樣一來,便造成了旅館和茶樓酒店的黃金時代。旅館因受社會局限價,房租還不算貴,比上海約低廉四分之三,可是房間一樣難找,像愛群、新亞、白宮這一類大旅館,隻有先找得你認識而快要離去的住客,來一個“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