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得一留宿之地。
“食在廣州”,現在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事實。食的不特好,還且多,“多”中有兩多:一是館子多,誇張一點,平均每五家店戶中,有一家是賣食的;第二是花樣多,單是點心一項,已經包羅古今,貫通中西,調和南北。“秋風起矣,三蛇肥矣”,蛇羹目前是最當時令的珍品,不少盟軍遠道來要一嚐。
物價之高,遠處的人必想不到。米價九月是兩千兩百元一擔,十月漲至五千三百元,十一月六千元,現在已經八千元了。日用品、洋貨和衣服,都漲得驚人。許多從重慶或昆明回廣州去的人,都把衣物賣光,希望回廣州買回新而且便宜的,結果吃了大大的虧。廣州物價之貴,看來僅次於昆明。有人說,初期因為偽幣被禁絕,商人提高物價,以取償損失,後因大額麵的紅關金流行市麵,刺激物價。最近港幣高漲,也是一新的刺激。
交通方麵,廣九直通車自十月十六日開始通行以來,尚稱順利,但因機車陳舊,路基新修,枕木殘壞,正點不誤,也要開八小時多。市內長途汽車已恢複,營業不錯。水上交通多為機動帆船和木船,自省港線“海珠”輪觸雷沉沒,死乘客兩千多人;省澳線“昌明”輪爆炸沉沒,死八十餘人後,人人均有戒心,多舍海就陸,火車站有人睡著等買晨早的車票。對於輪船,輿論以為
航政當局應施行更嚴密的檢查。
廣州的光複路是“廣州的望平街”,《大光》《中山》《建國》《中正》《前鋒》《中國》幾家報社都在那裏,廣州光複初期有日、晚報二十多家,後被當局以未取得登記證,勒令停刊了十多家。現在除了上述幾家報之外,還有《西南》《越華》《七十二行商報》和《前鋒晚報》。洋報紙供給已絕,大家都用土報紙,平版機。因為印刷紙張昂貴,同時當局不許在呈請登記中先行出版,所以雜誌出版不多,圖書極缺乏。
學校係嶺南、國民、廣州等大學都已複課。中大正待新校長王星拱接事,尚未正式複課。中學複課者頗多,市立小學複課四十二間。但供求相差還遠,不少青年還在負笈無門!
住,像一般光複城市一樣困難。因為工料高漲,重建屋宇很少。歸來的人多,大小房東乘機發發勝利財,巧立什麼“鞋金”“批頭”“按租”等名目,租一間房子非先付出一大批款項不可。住盡管難,但回來的終要回來的,誰都要回去看看一別五六年的家鄉哩。
十二月十七日記於滬濱
(《申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八日,原題《我從廣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