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一口氣說了四句禪後,接著又說,“下麵,我想講的是第五點,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
六祖惠能說:我們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不具備禪的超然性、超脫性,不具備禪者的喜悅安詳,都是在痛苦中掙紮,談不上什麼生活的藝術,無非柴米油鹽妻兒老小。
出家人也有種種的煩惱。出家人的煩惱,高尚一點的叫求學,叫參訪善知識。
古人講“不愁無廟,隻愁無道”,都希望在修行上達到一定的層次、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有了道就一定有廟。這是講出家人的煩惱。
在家人的煩惱,如果是學佛的人,今天聽到說參禪好,就來參禪,明天聽到念佛號,又去念佛,想阿彌陀佛馬上就把他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在這個娑婆世界停留,娑婆世界太苦太苦,這是學佛人的煩惱。
不學佛的人煩惱就更多,痛苦就更多,可以說是一言難盡。生活當中哪有什麼藝術啊!即使是藝術家,他的生活也並不就等於是藝術;也不等於是演戲,演戲是比較輕鬆的。
但是,禪者的生活,那真是一種藝術。有個禪師寫過一首詩,講出家人的生活。
禪師在詩中寫道:
幸為福田衣下僧,
乾坤贏得一閑人。
有緣即住無緣去,
一任清風送白雲。
在乾坤天地之間,是一個清閑自在的人,可見這種生活的藝術性很高。
陣陣清風,縷縷白雲,就像僧
人的生活一樣,就像僧人的形象一樣,多瀟灑多自在!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瀟灑走一回。我們一般人說瀟灑,實際上是硬著頭皮說的。
哪裏有真正的瀟灑?
真正的瀟灑是禪者的生活,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所以說,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在這裏,我想提一提,有一個和尚,他一生活到100歲,他的一生真是藝術化的生活。他是一個極好的藝術形象,超脫、自由、自在。人家來向他請法,問怎麼樣修行。
他說:“你請坐一會,我還有點事要去做。”
去做什麼呢?他到茅坑裏去。
從茅坑回來了,他又對那位參訪者說:“你要知道修行這件事,別人是無法代替的,連我要上茅坑這一點小事別人都代替不了。修行這麼大的事情,光說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踏實去做。”
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說法。我們沒有修行的人會這樣說法,真這麼說人家會說你神經病。
但是,他這樣說,人家相信,因為他有德望,有攝受力。多瀟灑,多自在!
有一次,參學的人問這個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他把手一指:“庭前柏樹子。”
你說東他答西,你說南他答北,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他是明明白白向你指示了西來意是什麼:一切現現成成。
還有一個“吃茶去”的公案。學人來參拜他,他就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
“我第一次來。”
和尚說:“吃茶去。”
又有一位學人來參見他,他又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是第二次來。”
他說:“吃茶去。”
當時,院主站在旁邊不理解,向他發問:“第一次來的叫他吃茶去,賓主相見,有個禮貌,可以吃茶去。第二次來嘛,就不是客人了,為什麼還是吃茶去呢?”
和尚叫一聲當家師的名字,當家師就答應了他。
他說:“你也吃茶去。”
這是多麼高的藝術啊!他就在這樣的一種瀟灑自在當中,向我們指示佛法大意。不是像我這樣坐在這個地方,耽誤大家這麼多時間,滔滔不絕地這麼講。實際究竟能夠起多少作用?我自己都懷疑。
因為我連做那個和尚的學生都不夠資格,所以我講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我也不知道。
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禪師、禪者的生活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禪又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什麼呢?
一切現成。
我們每個人都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這樣,我們不是都在修行嗎?
不對。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種種的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這個是酸的這個是辣的,這個是甜的這個是苦的。我們睡覺的時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輾轉反側睡不著,睡不著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覺,那是在掙紮;那不是在吃飯,是在吃分別。這個菜辣的,這是腐竹,這還可以吃
,一直在分別。
禪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對待一切問題一樣,超越了二元對立,是在無分別中生活。
一般來說,禪者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千萬不要去模仿。
你去模仿就糟糕了,因為你沒有那種境界,沒有那種受用。你的模仿僅僅是東施效顰而已。
總之,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是智者覺者的生活體現,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第六,禪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
禪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樂。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禪能夠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
我們本身具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等種種功德智慧,三身圓滿具足,為什麼顯現不出來?
因為被無明妄想的塵埃蓋覆了。
我們隻要通過禪修的方法、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一種超然體驗,就能夠把我們生命固有的一些能量活力釋放出來,最後就能真正一切無礙,究竟解脫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禪最終的目標與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隻是進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間接地、則一步一步地來做;
禪要一步到位,頓超直入。
禪與一切言教佛法的區別就在於此。禪要得到這種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間可以做到。根機陋劣的人,
不可隨便地來效仿。
因為根機利的人也是一種積累,根機鈍的人積累還不夠。就等於做生意一樣,談一筆大生意需有很多銀元,腰纏萬貫的人他一下子就答應下來,買下來做成了,他有積累。
從表麵看來這是頓,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艱苦努力在前,這是過去積累的結果。積累不夠的人,資本不夠的人,三貫的生意要做大生意不容易,隻能慢慢來,修行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要培植善根,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使我們的福德因緣不斷積累,不斷擴充,不斷地來培植我們的善因善緣。
“天色已晚,今天說‘禪是什麼’就講到這裏吧。”六祖惠能說到這裏,意猶未盡地,“最後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與各位鄉親分享。”
六祖惠能詩意地說:“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