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身世由來(1 / 1)

本名李浮生的老夫子回憶道“為師確也隻是一個普通儒生而已,隻不過相較於常人,讀過的書更多些,行過的路更遠些,所見所聞自然廣於他人。出身於寧州一讀書世家,年輕時於浩然書院求學,所願為誅魔大業報效七尺之身。奈何有心救人,卻不得入修行之門,無力除魔。於是我跟隨當時寧州浩然書院徐前先生周遊各州講學,教大寧眾生應對邪魔之法,以求手無寸鐵的普通人也能在麵對邪魔時多幾分活命的可能。行到雲州時,便遇上了你父親。”

於懾沒有出言打斷,隻是默默傾聽。

“你父親於天霄是清一劍派弟子,聽師門之命外派至雲州駐防。你母親陳依然是雲城的醫師,二人相遇相知,各自以自己所善之本領為保衛雲州出力。我與他們二人都熟識,皆是滿腹正氣之人,頗有古俠遺風。一來二去互生情愫,便在雲城成婚,不久後便誕下了你。”

李浮生回憶至此,緩搖了搖頭,“十六年前,六欲魔門勾結魔域,裏應外合在雲城邊防上撕開了一個口子,你父親未來得及見上自己新生孩兒一麵便趕赴戰局。你母親心係戰事,尚在月子期間不等身體恢複便與醫館眾人一同前往前線,臨行前將尚在繈褓中的你托付與我照顧一段時日。誰曾想這一別竟是天人永隔。”

“你父親作為清一劍派雲州駐處修為最高的年輕一輩,隨師門於城外死戰不退,誅禦廷各派以陣中修士命魂為代價結陣,終是將魔域邪魔抵擋在雲城之外。劍修作為殺力最大者擔當陣眼,包括你父親在內,無一生還。你母親心力交瘁,身體又未完全恢複,魔息沾染過多導致內腑衰敗,加之聽聞噩耗,雖然百般堅持卻仍在在戰火尚未平息之時便被其他人送回城中,可終是回天乏術,不久後便撒手人寰。她臨終前給你取了名,請求我將你撫養長大,我便告別浩然書院眾人帶你留在此處。醫館眾人與清一劍派將你父母合葬於雲城西郊,這練氣法與劍訣便是你父母給你留下的遺物。”李浮生閉上雙眼,長歎一聲。

於懾用力握住手中長劍,指節微微發白。

“自上古起,魔域便與人妖連年大戰,寧朝一統後,開國皇帝陳啟明力排眾議與妖族合盟,更聯合修行界各派創立誅禦廷,上下一心抵禦魔域入侵,這才一改人族多年來的頹勢。這其中居功至偉的,便是如你父母一般慷慨赴死,誓不言退的人族脊梁。你母親並未來得及交待我如何教你,但她給你取名為懾,我想是希望你能震懾群魔,護衛一方。不過這終究還是要看你自身意願,我再問你一次,小懾,可願?”李夫子一手捋須一手負後,看著身前兒徒。

於懾深做了一次呼吸,執劍向李夫子作揖。

“徒兒此身受於父母,養於先生,同樣多得黎村百姓照顧。誅魔一事並非他人之責,同樣在於己身。於懾今生願執劍對魔,以護衛人族為己任。今已知曉往事,但求往雲城除魔,恐無法常伴先生左右盡孝,還望先生保重!”

李浮生受下於懾一禮,扶著於懾手臂讓他直起身子,道“無妨,弟子隻管殺敵,勿要掛念先生。惟願謹記四字——”

李浮生說完便回房了,他雖鼓勵於懾前去殺敵,其實內心也同樣萬般糾結。養育了十六年的弟子、孩子,又如何舍得他以身涉險?可是千萬年來,人族先者前仆後繼,一批又一批的軍士、修士舍生取義,才有了如今大寧上下的大體安寧。

縱然再有如何的不舍,他還是對亦徒亦子的於懾說出了那四個字。

於懾目送李夫子回房,腦海中回蕩著他的話,隨即再度拔劍,繼續施展起清明劍訣。

修士納天地元氣,奪得大自在的同時肩上也背負上了誅魔的大任。“吾輩修行,如遇魔物害人,力所難當,該如何?”李夫子最後告知於懾的四個字取於涼州宗派魁首武極門開派祖師武極真人的自問自答,在修行界上下被奉為圭臬。

“當死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