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神經係統疾病(1 / 3)

眩暈

一、概述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是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是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因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坐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麵色蒼白,嚴重者突然昏仆等症狀。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見於西醫的多種疾病。如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病、迷路炎、內耳藥物中毒、前庭神經元炎等;腦性眩暈: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某些顱內占位性疾病,如聽神經瘤。其他原因的眩暈:如高血壓、低血壓、貧血;心律失常:陣發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頭部外傷後眩暈,神經官能症等。臨床以眩暈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考本篇有關內容辨證論治。

眩暈發病的原因常見的有肝陽上亢,素體陽盛,陰陽失常,陰虧於下,陽亢於上,風陽內動則見眩暈;若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陰耗傷,風陽易動,上擾清竅則見眩暈;或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則見眩暈;氣血虧虛,憂思勞倦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或年老陽氣虛衰而致脾陽虛弱,不能腐熟水穀以化生氣血,腦失所養而發眩暈;或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後,氣隨血脫,氣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而致眩暈;飲食不節,嗜酒及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不能運化水穀,濕凝成痰;或體質肥胖,多濕多痰,以致痰濁中阻,上蒙清陽,發為眩暈;或憂思勞倦傷脾,水穀不運,聚濕生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發生眩暈;跌仆墜損,頭顱外傷,瘀血阻竅,氣滯血瘀腦脈;或產婦惡露不下,瘀血阻滯經脈,使氣血不能上榮於腦,皆可發生眩暈。

二、中醫按摩治療

【定穴】印堂、太陽、風府、風池、完骨、翳風、睛明、百會、神庭等穴。

【取穴】頭麵部的印堂、太陽、睛明、百會、神庭;後頸部的風府、風池、完骨、翳風。

印堂在兩眉頭連接的中點;太陽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風府: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風池:在項部,枕骨下兩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完骨:當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翳風: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睛明: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百會: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神庭: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簡便取穴】

印堂:兩眉頭連線中點;太陽:太陽穴在耳郭前麵,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風府: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一指;風池: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平耳垂;完骨:觸摸耳垂後麵,有稱為“乳突”的凸骨,從此骨下方沿後緣,觸摸上方的骨頭,有一淺凹;翳風:取正坐或側伏,耳垂微向內折,於乳突前方凹陷處取穴;睛明: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百會: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神庭: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一小指。

【操作】

1.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之前。

2.醫者雙手拇指相交替地平推自印堂穴至神庭穴處,2分鍾左右。

3.以雙手拇指置於前額正中,向兩側太陽穴處進行平推,5分鍾左右。

4.醫者立於患者身後。

5.用雙手拇指平推自風府穴經風池、完骨、翳風、再向上沿耳後至耳上,約5分鍾。

6.用拇指側端或螺紋麵平推在印堂、太陽、睛明穴。

7.以輕手法點按百會、神庭。

8.以重手法點按風池、風府。

【療程】10日為1個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個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狀全部消失。

三、反射區按摩治療

(一)麵部反射區按摩治療

【反射區】頭麵、心、肝、腎、胸(乳房)。

【操作】

1.患者取仰臥位,放鬆緊張情緒,醫者坐於患者頭側,在施術部位均勻塗抹按摩介質。

2.醫者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麵部,反複20~40次,使麵部放鬆並產生溫熱感。

3.在頭麵區先采用中指揉法,頻率為每分鍾60~100次,按揉3~5分鍾,至局部產生溫熱感。

4.點按麵區,以患者適應為度,且應逐漸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滲透,以患者麵部反射區上出現酸、脹、痛的感覺為度。

5.點按心區、肝區、腎區,頻率為每分鍾100~200次,點按3~5分鍾,至局部產生酸痛感為度。

6.點揉胸(乳房)區,操作3~5分鍾。

7.重複上述步驟2,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麵部,反複20~40次,做麵部放鬆,結束治療。

(二)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

【反射區】小腦、腦垂體、內耳迷路、腎、額竇、輸尿管、膀胱。

【操作】

1.在全足均勻地塗抹上按摩介質,如凡士林等。

2.全足放鬆操作:

(1)雙手輕握足內側、足外側,從踝部至腳趾3~5次。

(2)兩手握足,兩拇指相對於足底,其餘四指握足背,兩拇指相對,由足跟推向腳趾,手法輕柔,操作3~5次。

(3)兩手交替輕輕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發紅為度。

3.檢查心髒反射區,隨時了解心髒的狀態。

4.按摩腎、輸尿管和膀胱3個反射區,這3個反射區被稱為“基本反射區”,促進排泄係統的功能,將體內有毒物質和代謝不良產物排出體外。

5.用拇指點按小腦、腦垂體、內耳迷路反射區30~40次,按揉1分鍾左右,以酸脹或微微疼痛為度。

6.用拇指由外向內平推腎、額竇反射區,推10~20次。

7.重複上述步驟4,按摩腎、輸尿管和膀胱3個反射區,促進治療後機體產生的代謝廢物盡快排出體外。

8.重複上述步驟2,再次進行全足放鬆操作,結束治療。

(1)雙手輕握足內側、足外側,從踝部至腳趾3~5次。

(2)兩手握足,兩拇指相對於足底,其餘四指握足背,兩拇指相對,由足跟推向腳趾,手法輕柔,操作3~5次。

(3)兩手交替輕輕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發紅為度。

【作用】清利頭目。

【注意事項】

1.按摩之前要選擇恰當的體位,即患者感覺舒適放鬆,維持較長時間,又有利於醫生的手法操作。

2.掌握好手法刺激的強度,在經絡、穴位較敏感的部位應強刺激,非經絡、穴位處相對較弱。

3.操作過程中有多種手法,操作時需要經常變換手法的種類,所以要求操作者手法變換自然、連續不間斷,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

四、病例

戚某,女,30歲,2009年8月15日初診。主訴:頭暈兩年,近日症狀加重而來診。兩年前因生氣出現頭暈,未引起重視,之後逐漸加重,兼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腦CT無異常,舌質紅苔黃,脈弦。診斷:眩暈(神經官能症)。辨證為肝陽上亢證。治療方法:取穴:印堂、太陽、風府、風池、完骨、翳風、睛明、百會、神庭等穴。

操作:

1.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之前。醫者雙手拇指相交替地自印堂穴處向上至神庭穴處做推法,60遍或2分鍾左右。

2.以雙手拇指置於前額正中,向兩側太陽穴處做分推法治療,5分鍾左右。

3.醫者立於患者身後,用雙手拇指自風府穴經風池、完骨、翳風、再向上沿耳後至耳上做推法治療,約5分鍾。

4.用一指禪推法在印堂、太陽、睛明穴上操作,以輕手法點百會、神庭,以重手法點風池、風府。

治療1次後患者即感全身症狀明顯減輕,治療10日後全部症狀消失。

【療程】10次1個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個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狀全部消失。

五、還可以這樣做

(一)家用食療方

五月艾煮雞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雞蛋2枚,加水共煲熟服食。用於治血虛眩暈。

(二)家用小偏方

人參15克(另煎兌入)、黃芪25克、當歸、白術、川芎、白芍、地黃、牛膝各12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肉桂6克。每日1劑,水煎服。此方益氣養血健脾。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三)自我保健

1.肝陽上亢者可用“推橋弓”法,並以輕手法點三陰交、俠溪,以重手法點期門、行間。

2.對於氣血兩虛者可點中脘、氣海、關元、足三裏、血海、三陰交等穴位,並在上腹部做摩法的治療。

3.對於腎精不足者可以點關元、氣海、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並在下腹部、腰腿部和足底做摩法、擦法的治療。

4.對於痰濕中阻者可以瀉法點膻中、內關、豐隆、解溪,點中脘、足三裏,並在上腹部用瀉法做摩法的治療。

六、醫囑

1.堅持體育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對增強人體體質,預防和治療眩暈都有良好作用。

2.保持心情舒暢,防止七情內傷。

3.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節製房事,切忌縱欲過度。

4.飲食宜清淡,忌暴飲暴食及酗酒,或過鹹傷腎之品。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

5.對反複發作的嚴重眩暈,要防止跌仆外傷,要避免突然、劇烈的頭部運動,並要及時治療,合理休息。

腦卒中後遺症

一、概述

腦卒中後遺症是指腦卒中經過救治之後所留有的輕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弛斜等症狀。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為腦血管意外之後,腦組織缺血或受血腫壓迫、推移、腦水腫等而使腦組織功能受損。如腦出血的部位大多數在內囊,可引起對側弛緩性偏癱(包括下部);左半球出血可伴有失語;急性期後,偏癱逐漸成為痙攣性,上肢屈曲、內收,下肢呈直伸,腱反射亢進,運動能力可有恢複。隨時間進展,偏癱肢體的運動可逐漸恢複,下肢一般較上肢恢複為早,近端比遠端的恢複好,手指精細動作的恢複最遲並最差。中醫認為腦卒中後遺症主要是由於腦卒中之後氣虛血瘀,脈絡瘀阻,風痰阻絡,或肝腎兩虧,精血不足,筋骨失養所致。本節以介紹半身不遂的治療和康複方法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