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相處,若即若離最相宜
與同事相處,太遠了當然不好,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讓別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說,若即若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難得和最理想的。這就是同事之間影響力的適中效應。雖有人認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聚在一起工作並不奇怪。如果某天,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別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將會成為你的搭檔。上司將他交托於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紹公司的架構、分工和其他製度。如果在接待他時你戰戰兢兢,未免太敏感了;不如放輕鬆點,就當他是普通的同事吧。這時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來閑言閑語。辦公室裏與同事相處,大前提是公私分明。在公司裏,同事是你的搭檔,你倆必須忠誠合作,才可以製造良好的工作效果。如果同事是新人,許多地方是需要你提示的,這時,你就得扮演老師的角色,當然切不能頤指氣使,更不應倚老賣老引起他人反感。私底下,你倆十分了解對方,也很關心對方,但這些表現最好在下班後再表達吧。跟往常一樣,你倆可以一起去逛街、閑談、買東西、打球,完全沒有分別,隻是閑暇時,以少提公事為妙,難道你一天工作8小時還不夠嗎?許多公司有不成文的習慣,就是獲升職者要請客,你若身處這樣的公司,當然要入鄉隨俗。至於請客請些什麼呢?那要視加薪額和職級而定:一則是量入為出;二則是身份問題。如果你隻是小文員一名,卻動輒請同事吃海鮮餐,未必個個會欣賞,可能有人認為你太“招搖”。所以,一切最好依照舊例,人家怎樣,你就怎樣。有人當麵恭維:“你真棒,什麼時候再請第二次?”你可微笑地回答:“要請你吃東西,什麼時候都可以呀!”一招太極就能解決問題。要是相反,有同事表示要請客祝賀你,應否答應?當然要答應,否則就是不賞臉,不接受人家的好意。不過,答應之餘,請考慮:對方是否一向與你投契得很,純是出於一片真心?還是彼此隻屬泛泛之交,此舉隻是“拍馬屁”?前者你自然可以開懷大嚼,後者嘛,吃完之後最好反過來做東,這樣既沒接受他的殷勤,又沒有開罪對方。許多公司有歡迎新同事和歡送舊同事的習慣,身在其中的你,應否熱烈支持這些行動?歡迎會的目的是聯絡感情,歡送會則表示合作愉快或感謝過去的幫忙。所以,前者你不必一定出席,除非你的工作崗位是公關或人事部。至於後者,就比較複雜,你應該小心衡量一下:這位同事與你有沒有關係?如果是毫無交情的,可以不必參加聚會,但送一張慰問卡是必要的,那是禮貌,也表示你的關心,何況他日你們或許還有機會共事。要是常常接觸的,但交情普通,則在公在私也該出席聚會,顯示你確實欣賞和不舍得對方,分手時,最好表示你的祝福。若對方是你的助手或更親密的搭檔,最理想的是既參加大夥兒的聚會,又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飯,或是送一點紀念品,以表示你的感謝和友情。隻有和同事們保持合適的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你應當學會體諒別人。
不論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責任,所以在權力上,切莫喧賓奪主。不過記著永不說“這不是我分內事”之類的話。過於涇渭分明,隻會搞壞同事間的關係。在籌備一個任務前,謙虛地問上司:“我們希望得到些什麼?要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應該在固有條件下做些什麼?”永遠不要在背後說人長短。比較小氣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難免會說東家長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們一夥,偶爾批評或調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如藝人等,倒是無傷大雅,但對同事的弱點或私事,保持緘默才是聰明的做法。搞小圈子,有害無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點。同事眾多,總有一兩個跟你特別投緣,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說不定。但無論你職位比他高還是低,都不能因為要好這個原因,而作出偏袒或恃勢。一個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況,老板們對這類人最討厭,認為不能信賴。職場的朋友不可投入太多。一般來講百人左右的公司你能找到兩三個同事做朋友就不錯了。很多同事都是你在職時關係好,你一離職關係就斷了。認清這一點,不要對後者投入太多的資源。與殷勤的下屬、客戶或供應商來講,你大學的同學更值得信任。
出語謹慎,莫讓說話影響了關係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忌交淺言深,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辦公室,它所造成的負麵影響不能忽略。你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同事對你表示友善而歡迎的態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說有笑,無所不談。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談得來,樂意把公司的種種問題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盡訴於你。你本來對公司的人事一無所知,自然也很珍惜這樣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同事,彼此談得相當投機。你開始減低自己的防衛,看到什麼不順眼、不服氣的事情,也與這位同事傾吐,甚至批評其他同事不是之處,借以發泄心中的悶氣。如果對方永遠是你的忠心支持者,問題自然不大。但你了解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麼知道你與對方不過數月的交情,比他與其他同事的感情來得深厚?為這一時之快,你把不該說的說出來,對方手上便有了一張王牌,隨時隨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評過其他同事的話公之於眾,那時你在公司還有立足之地嗎?同級的行政人員,常會聚在一起談論公事。當某主管欲提升下屬向你征詢意見時,請三思而後言,因為你的表現可以反映你的形象。如果你覺得這位職員十分突出,“他是個很好的助手”這類評語太空泛了,同事會認為你不夠細心。應該列出一些特別例子以加強分量,這樣才顯出你的觀察力過人。例如說:“他往往能說服一些固執的顧客去嚐試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將來這人在適當的職位上表現出色,那麼你的聲譽同樣會得到提升。要是你認為此人頗為能幹,但有些方麵仍有不足時,可以有所保留地說:“我跟他接觸不多,不能妄斷呀!”這樣,你並沒有說他不能任新職,但如果以後他表現叫人失望,也與你無關。若你對此人根本沒有好感,索性說:“我不會推薦他!”但不必詳加解釋。總之,無論是你體驗過的,或道聽途說的,都不必再提。重點隻是,你相信他不能勝任新職,所以不便推薦。“禍從口出”,有時表現為不顧後果的頤指氣使。有些人習慣了以“惡人”姿態出現。很多人對這類人會抱有戒心。或許,你曾見過這樣的例子:某人在開會時,疾言厲色,令在場諸人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結果他獲得了全麵的勝利。
這些例子多有其背後的因素,如他早已取得一定地位。在這件事情上,有絕對把握,加上其他人本身完全沒有支持力,才會有如此一麵倒的情況。又或者,某些行業確實需要一定的“暴力”。一般的情況是,表現粗暴與否,除看環境外,這種表現,同時是在向人表示,你是失去了自我控製。同時向老板、上司、同事們咆哮,是永遠不會被原諒的,隻會造成仇恨。還有,你永遠沒法知道將來自己會依靠哪一個人,因一時脾氣而開罪人家,大有可能有“報應”!“禍從口出”有時又表現為不負責地傳播謠言或小道消息。辦公室裏,有人特別喜歡向你傾訴心事。可是,知道別人太多的私事,卻不是好事。尤其是在辦公室裏,更有可能平白給自己惹來麻煩,甚至埋下定時炸彈。同事間因為夾雜了利害關係、人事關係,今天的好搭檔,明天卻有可能變成對手。所以為了保護自己,最好別輕易將感情放到同事身上,隻要合乎禮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下一回,當某同事向你訴苦,不妨改變一下態度。依然關心對方,但不要單獨關心。即使對方找著你,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開導他。對方講的是私事,不妨客觀地給他分析,但提意見時請避重就輕。“我以為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見並不全麵,奉勸你重新分析整件事,再決定對策。”若對方煩的是公事,那麼你隻宜當聽眾了,以免卷入無謂的旋渦。在許多時候,你一時口快,或者誤以為對方早已知曉,總之是無心之失,將有關某同事的小秘密泄露了出來,怎麼辦?例如,你與某甲吃午飯,某甲明明與某乙表麵上很友好,所以你以為對方一定對某乙之事了如指掌,於是說話隨便得很。你問:“某乙那天碰釘子,真是倒黴!”對方瞪著雙眼反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當下,你明白碰釘子的是你自己,如何“補救”?你可以這樣答複對方的問題:“我是說某乙那天遲到卻碰巧遇到上司罷了。”隨便找一個小事談談,裝作一派漫不經心,然後快快另找一個話題,將對方的注意力分散。這種錯誤,其實隻有你自己知曉,所以沒有慌亂的必要。裝作不知,擺明你是什麼也不知道的。這樣,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碼泄露的人不是你!當然你更萬萬不該自動向當事人謝罪。在很多情況下,你隻能做個聽眾。如你的兩位好同事由親密戀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倆又分別向你訴苦,數落對方的不是。本來,別人的情史與你無關,但礙於同事一場,你沒有理由掩耳跑開。做個聽眾倒是不妨的,隻是最好別做唯一的聽眾,因為容易陷自己於困境。總之,保持距離乃是上上之策。不參加意見,也不費神去理解,對你有益無害。俗語說:“逢人隻說三分話。”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他,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是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他,你說三分話,正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做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