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二節:語文老師(1 / 1)

白板下方有一條軌道,是專門用來承載白板,並供白板滑動的,平日裏這個白板就放在講台的一側,用的時候從軌道上推過來,畢竟那麼大一個東西,擺在講台正中央很占地方,而軌道所能供滑動的最大長度就是從講台邊緣到講台正中央的距離。

再者,每次使用這個白板,如果不是大冬天的早晨或者下午,其他時間都需要把窗簾拉上,因為這個白色的屏幕反光絕對不是一星半點,輕則對於白板上的內容呈現模糊不清的視覺效果,一旦窗外陽光明媚,那好,直接看一整張大屏幕的白光就好了。

以至於這群老師在非公開課的時候,能避免使用白板就盡量避免,畢竟開一次需要大費周章不說,還要時刻關注同學們的反應,哪一排的看不清了,哪一排的反光了,投影不是在屏幕中央,看不清等等等等。

因為語文課文中,除了古詩古文就是作家文章,所以語文老師是上課用PPT最頻繁的一個,用PPT講課簡直是給這群毛頭小子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站在講台上,老師總在同學們不知不覺間切換掉PPT頁麵,而且PPT的花樣也讓這群學生們目瞪口呆,字跡顏色可以說紅色的重點標注,藍色的拓展知識,綠色的小知識點標注,背景是七彩斑斕的,特效也是千變萬化的,真的做到了每一個字都活了起來,蹦蹦跳跳地從一邊踏出來,又你追我趕的擁著離開。

作家文章一些情況就在PPT上講了,對於一些古詩古文,就需要用到輔導書了,是學生們需要,所以開學的那段時間,除了學校裏是人潮擁擠的,另一個人潮來往的就是書店了,也就是在講解古詩古文的時候,需要看注釋,看翻譯,看詩人介紹,看主題思想,看詩人感情,看古今異義等。

具體相隔的時間長了,賀炎也有幾年沒用過那個輔導書了,但記憶中,輔導書的內容是和課文內容接軌的,而每次去買那些輔導書,總會讓賀炎驚掉大牙。

因為那些輔導書,竟然比語文書還厚。

因此,在初一年級的同學心中,除了那二十六個字母組成的成千上萬個枯燥無味看的人眼花繚亂直直地想打瞌睡的英語單詞,每每讓這群同學痛不欲生之外,也隻剩下了那看得人雙眼發直的用無數華麗辭藻拚湊成起來的麵目可憎的翻譯和中心思想了,隻是不知道,那些編寫中心思想的人,是怎麼知道詩人寫詩時的情感的,難不成他們是神仙?

長歸長,複雜歸複雜,但總比“尿一條線,畫一個圈”來得實在,隻是苦了初一的莘莘學子了,天天背,頭都大了,但是老師們似乎很中意將這些古詩古文。

而那個時候的賀炎,也是自認為“充滿了文學氣息”,仿佛身體裏流動的已經不再是鮮血,而是無窮無盡,流淌不盡,幹涸不了的藝術細胞。

等到了初三,賀炎的“藝術細胞”才被徹底“激發了出來”,而最直接的導火索是追小說,走火入魔的那種,導致賀炎上課時間也在寫小說,也因此被班主任沒收了好多,到現在都沒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