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話題回到考試的時候,不管是初一那會還是現在,考試改革的口號都叫了好幾年了,改革改的也算不上是天翻地覆,撐死頂多也就是洗了個澡又跑出來糊弄人了。
最起碼語文考試的內容總之千篇一律,無非就是古詩文的默寫填空,文言文的古今異義,通假字,翻譯,運用典故等一些墨守陳規的題目,以及出題人不知道從哪裏偷來的一篇文章讓考生們寫賞析,寫主題思想,寫作者表達的感情等一係列讓人惡心到發指的題目,還有什麼名著經典的介紹,海報圖畫的描寫,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回答,等等等等一係列“返璞歸真”的題目。
而今又想起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已經見不到試卷上文章的作者了,後來才知道,現在考試內容的文章基本都是已故作家的文章了。畢竟出題老師總是未經原作家的同意就私自把人家的文章搶過來,而原作家故了就從根源避免了被起訴的風險。
讓人不得佩服一句:閣下好算計!
倘若僅此而已也就罷了,某些大度的作家想想也就忍了,畢竟那也是對自己文章作品的宣傳,同時也能提升一下自己的知名度,何樂而不為,結果有些患了失心瘋腦萎縮的出題人信口雌黃,顛倒黑白,搬弄是非,惡意扭曲事實真相,掩蓋真理,人原作家的文章,問都不問一句就拿來,還美名其曰“出試卷”。
況且所出的題目和對應的答案,跟人原作家要表達的感情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一撇,更甚的是,人原作家寫自己文章出的題目,結果得的分數可憐巴巴的。
簡直是:讓原作家寫人家的,自己來諞自己的。
甚而至於,有些出題人還把人原作家的父親編排成了稻草人,也難怪人原作家會氣急敗壞地跑來“親切問候”出題人的親人了,畢竟這世上甘願認稻草人為父親的,古往今來恐怕也隻有出題老師一人了。
恍惚間,又想起來了,以前語文老師不管是講課還是講卷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答案對了就給分”,“關鍵詞寫出來就給分”,“意思寫對也能得分”。
而現在,就連以前能蒙的語文閱讀理解也有了標準答案,如果人原作家已經故了,那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畢竟人家可沒有一個稻草人父親。
出題人應該挺多的吧?
一抓一大把的那種。
然而當時間來到初二的時候,語文老師長高了不少,瘦了不少,白了不少,說話聲音也啞了,脾氣也大了,簡言之——換人了,比初一的時候難伺候多了。
同樣是個女老師,這人的花樣可多可多了,七十二變的花樣都不能把這位“老佛爺”哄高興。
初見是19年的夏天,語文課的上課鈴聲與老師的說話聲音一同響起,一張……一架……一個……
且就一位吧!
一位姓皮名包字骨頭的老師走進教室了。
“老,上課吧!”
操著一口流利的外村方言,拉開了初二年級時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