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感悟珍貴親情,成長不忘感恩(1 / 2)

漫步人生路,常懷感恩心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這些詩句,講的就是感恩,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著名抗日愛國名將馮玉祥1945年在重慶寫了一篇《十月懷胎》的詩文,刻在母親的墓碑上,詩文寫道:“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七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言,娘懷兒九個月寸步難前,娘懷兒十個月才離娘懷。”這首詩文充滿了對母親的深厚情感,表達了對母親的至誠至孝之情。

“大寫”的人應該是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義感的。我們常說的“孝道”“尊師”,就是要求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要懷一顆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種做人的道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感情,是人的美好心靈和高貴之處所在,是人與人之間道德良性互動的潤滑劑,人人都應當常懷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彎腰,便屬於前者;感受上蒼,懂得要抬頭仰視,這便是後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弱小的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幫助,這樣的人也是不應輕視、不能忘記的。為了感恩,我們說一聲“謝謝”,打一個電話,送一張賀卡,寫一封信,進行一次拜訪,搞一次聚餐,送一份禮物,等等,都會因彼此的真誠,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成為人間的甘泉。

感恩的敵人,是忘恩負義。但是,現實中真正忘恩負義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常常是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情誼、恩惠和德澤,以為是理所當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記。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的,我們的冷暖、我們的生日,他們時時牽掛在心,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不管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感恩,成長路上不忘親朋好友給自己的扶持和幫助,知恩圖報。

家是讓你安心休憩的港灣

成長路上你可曾感到孤單無依,遭遇困難時你可曾感到疲憊彷徨?三毛說:“家就是一個人在點著一盞燈等你。”當你受傷的時候,當你孤立無助的時候,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回家吧!家會輕輕撫平你的創傷,家會用真情溫暖你孤獨的心。漂泊良久,你會發現,唯有家才是你最忠實的港灣,唯有家才是你可以停靠的碼頭。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離別了母親,來到深山,想要拜活菩薩以修得正果。路上他向一個老和尚問路,寒暄之際,年輕人說明動機,並問老和尚哪裏有得道的菩薩。

老和尚打量了一下年輕人,緩緩地說:“與其去找菩薩,還不如去找佛。”

年輕人頓時來了興趣,忙問:“那麼請問哪裏有佛呢?”

老和尚說:“你現在回家去,在路上有個人會披著衣服,反穿著鞋子來接你,記住,那個人就是佛。”

年輕人拜謝了老和尚,啟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著老和尚說的那個人,可是快到家裏時,也沒見到。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老和尚欺騙了他。他回到家時已經是深夜了,他灰心喪氣地抬手拍門。他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連燈也來不及點著就去開門,慌亂中連鞋子都穿反了。年輕人看到母親的樣子,不禁熱淚盈眶,心裏立即領悟了老和尚的話。

屋簷雖低,門檻依舊,不管你是衣錦還鄉,還是失魂落魄蓬頭垢麵而歸,家的門永遠為你敞開著。歲歲年年,年年歲歲,無論春夏還是秋冬,家永遠執著地為你抵擋外來的風風雨雨,為你撐起一柄愛的巨傘。

我們從出生到老去,誰能離得開家的懷抱?誰能掙得脫家那永遠不變的熾熱情懷?小時候,家是母親;長大了,家是父親。我們就是被父親從鳥籠中放飛的卻又被緊緊牽掛的那隻雛鷹,脆弱又堅強,翅雖稚嫩但充滿著崇高的理想。結婚後,家是妻子那溫情脈脈的眼神,家是孩子那甜甜的醉人的吻。再往後,家是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風雨同舟幾十載的老伴的嘮叨。

家是生命中永恒的歌謠,無論我們是在茫茫黑暗中,還是在冰天雪地裏,充滿祝福與愛的歌聲永遠會縈繞在我們的耳畔,給我們帶來希望與溫暖。

嘮叨聲中藏有溫暖的親情

我們對父母大多是這樣:兒時多依賴,少時多叛逆,成年時有求居多,壯年時反感居多,老年時懷念居多。反感的最大要素,可能是他們嘮叨過度,讓你不勝其煩。但這令人心煩的嘮叨,其實飽含著父母對兒女無盡的關愛與嗬護。通過嘮叨,父母把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愛、他們的寄托與希望都賦予我們,把他們的擔憂、他們的信任都傳遞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