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省略第一步,沒有讓黑猩猩先接觸到鏡子,後來它雖然看到鏡中的自己額頭上有紅點,但不會用手去摸,因沒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較,也就無從判斷。沒有比較就不會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願點上去的紅點搓掉。
這個實驗很讓人震驚,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什麼樣的時,就隻好任人擺布,而不去抗爭。但是一旦照過了鏡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那麼一有非自主的改變便會立刻發覺,而且這個認識出現後是不可逆轉的,已經知道便無法再假裝不知道,他會在鏡子前麵一直看,所以有沒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更應該有自知之明。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每個人都潛藏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在等待被挖掘和被發現。我們若是隻顧得把時間用在觀察別人的過失上,隻是把精力用在追究別人的錯誤上,哪裏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完善自我,去成就自己的事業呢?一味地指責他人,尋找借口來推卸責任、掩蓋自身的錯誤,其實是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責人應先責己,這是一個人應有的品格和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認真看待和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勇於責己,不護己短,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才能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及時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總結教訓,揚長避短,提高做事效能。卓越的人會經常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後加以改變,完善自我。相反,那些總是狂妄自大,極力貶低別人的人,則大多是平淡無奇之輩。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活在世上,誰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誰都難免有不足的一麵。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省能力,懂得反省自己。
一個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對其做人很重要,而且隻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因此,及時自省和進行自我批評是糾正自身錯誤、實現快速成長的關鍵所在。
然而,實際情況是,批評他人容易,自我反省卻難得多。對許多人來說,缺點永遠長在別人的身上,自己則是完美無暇的。即便是有些過錯,也會千方百計地找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或者麵對別人的指責,不僅不自省,反而惡語相向。試問:這樣的人如何超越平凡,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呢?
麵對激烈的競爭,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那些不願意反省自己,及時察覺自身缺點,或者不願意及時改正錯誤的人,落伍是在所難免的。隻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反省中逐漸成熟,在反思中不斷成長。
反省是一種前進的力量
中國哲學一向強調自省。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也就是說,看到別人的優點,就要設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樣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缺點。在《論語·學而》中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說,人應該經常反省自己,並從反省中獲取前進的力量。
人非先天就是聖人,心中難免會有錯誤、暗淡、罪惡、虛偽的念頭。存有了這些念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放縱和寬恕自己,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最後毀了自己。一個人隻有不斷地洗滌自己的心靈,破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迷霧,才能不斷實現超越,告別平庸。
大禹做部落聯盟首領時,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大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此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一年後,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又如,春秋時期,宋國一度內政不修,引起動亂。當時的國君宋昭公落得眾叛親離,被迫出逃。在路上,宋昭公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對車夫說:“我知道這次被迫出逃的原因了。”車夫問:“是什麼呢?”昭公說:“以前,無論我穿什麼衣裳,侍從都說我漂亮,無論我有什麼過失,大臣都說我英明。這樣,內外兩方麵我都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從此,昭公改弦易轍,注重品德修養,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內,讓他重登王位。他死後,諡為“昭”,就含有稱讚他知過必改的意義。
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啟和宋昭公這樣,肯虛心地檢討自己,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麼最後的成功一定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