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為了吸取經驗教訓
在成長中,誰能絲毫無錯?犯錯不可怕,但你要學會反思,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不經反思的生活,品質難提升;不總結生活經驗的人,隻能原地踏步。
戴爾·卡耐基說:“我的檔案櫃中有一個私人檔案夾,標示著‘我所做過的蠢事’。夾中插著一些做過的傻事的文字記錄。我有時口述給我的秘書作記錄,但有時這些事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愚蠢之極,不好請我的秘書作記錄,因此隻好自己寫下來。每次我拿出那個‘愚事錄’的檔案,重看一遍我對自己的批評,可以幫助我處理最難處理的問題——管理我自己。我曾經把自己的麻煩怪罪到別人頭上,不過隨著年齡漸增,我最後發現應該怪的人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都認清了這一點。”
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的悲慘命運的主因。”
富蘭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了自己會犯13項嚴重的錯誤。其中3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將一周改進一個缺點作為奮鬥目標,並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人不可能避免犯錯,但切不可一錯再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卻成就低下?其實,答案很簡單:有的人一錯再錯,沒有及時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延緩了前進的步伐。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可能還會有另一些你沒想到的後果。
1.暴露了你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
如果你老是犯同樣的錯誤,這表明你的思維模式出現了僵化之處。在做錯事之後,也許你想很好地反省自己,但你卻沒有發現問題所在,所以下次做事時還是出錯;也許你發現了問題,但因為受到長期累積下來的行為習慣的束縛,下次做時還是明知故犯。這種人若是帶兵打仗,定會吃敗仗;待人處事時,也會生出許多是非。由於你會在何種場合出錯早就被人料定,那你在與人競爭時還有什麼勝算可言呢?
2.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
當人們評價一個人時,往往先看外表,再看其所做出的具體事情。事情做得越好,進行得越深入,別人的評價就越高。如果你老是做錯事,人們對你的評價自然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評價就更低了,因為別人會對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產生懷疑。即使你是無心之過,犯的是小錯,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大打折扣。
應慎重地麵對犯錯及其後果。首先,你要反省與檢討自己,徹底了解自己犯錯的原因何在,是能力問題、技術問題,還是性格問題、觀念問題?尤其是後麵的二者,有必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檢討,這樣才不會自我欺騙,逃避真正的問題。其次,要反思自己及別人錯誤的經驗,借反思來提高自我警覺。人會犯錯,經常是因為性格及習慣所造成的,反思錯誤的經驗有助於修正自己性格及習慣上的偏差。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隻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啟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進步。不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我們的寶貴經驗就白白流失了。讓我們做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反思中不斷成長吧!
學習以責人之心責己
人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指責別人而原諒自己。比如,說別人闖紅燈是沒素質,而一旦自己為之便總是心安理得,迅速地原諒自己,這是非常不利於個人成長的。因此,定期花一些時間挖掘一下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在某些情況中,“以責任之心責己”會顯得尤其必要。
有一位太太多年來不斷指責對麵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雖很有錢,可她的衣服永遠洗不幹淨,看,她晾在院子裏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衣服都洗成那樣子……”直到有一天,有位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麵的太太衣服洗不幹淨。這位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位太太的窗玻璃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幹淨了嗎?”原來是這位太太自己家的窗戶太髒了。
上述故事告訴我們:不能把一切的錯誤都歸結到別人的身上,而認為自己做的就無懈可擊。霍貝斯說:“善於觀察別人的人,常常疏於觀察自己。”一個人不能夠整天隻知道責備別人,整天在那裏挑別人的毛病。遇到事情,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才是正確地觀察自己、反省自己的方法。一味地責怪別人真的不應該,因為我們沒有資格,我們既非淩駕於任何人之上的神,也不是誰的主宰者。
在心理學上曾有個很有趣的實驗,用鏡子來測試動物有沒有“自知之明”。
實驗者先把一麵鏡子放進黑猩猩籠中,十天之後,將黑猩猩麻醉,在它額頭上點了一個無臭無味的紅點。黑猩猩醒來後,鏡子還沒有放進來前,它並不會用手去摸額頭,但是當鏡子放進籠子後,黑猩猩一看到鏡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鏡中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額頭上原來是沒有紅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