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翼成君入承大統

仁政殿冊立韓王

書接上回,話說自中土艮維左轉,延伸入海有地三千裏,是曰朝鮮也。初,周武剪商,封商臣箕子於朝鮮,曰箕子朝鮮,自是朝鮮臣事中土。後經衛滿朝鮮、三韓傳至前後高麗。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後高麗欲寇遼東,其將李成桂還兵攻王城,囚其主,而立新王,又廢之,乃自立。遣使來中國請冊封,並請更立國號。明太祖以朝鮮名之,自是曰李氏朝鮮,其國主曰王,王母曰大妃,王妻曰妃,王嗣君曰世子。傳至純宗大王而止,享國五百歲。

有明以來,朝鮮事中國尤謹,衣冠製度皆類中華。自朝鮮入海而東,起伏於洪濤巨浸之間,鬱積不盡者,有島三,曰倭奴國,唐鹹亨時改日本國。日本亦臣事中夏,及蒙古滅中華,其往來遂絕,至明複通。明萬曆時,日本關白豐臣氏入寇朝鮮,覆其八道,且妄圖中土。朝鮮宣祖上表求援,中國乃出兵與日本戰,大敗之。後又複來,再敗之,史稱曰“壬辰倭亂”。倭人既去,宣祖感中國之大恩,乃立碑銘刻,曰“再造藩邦”,訓子孫世代臣事中國。

及女真興於關外,與中國數戰,朝鮮屢助明而擾襲之,女真以為大患。大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清太宗即位,出師侵韓,史稱“丁卯胡亂”。朝鮮不能敵,明又以內困而不能救。清軍克義州、定州,乃長驅大進入平壤,過大同江,屠韓民數萬,焚糧百餘萬。太宗遣使笑謂仁祖大王曰:“試視爾父事之明,何以救爾乎!”仁祖無計,乃求和,遂告天盟誓,約為兄弟之國。及清與明戰於遼東,欲使朝鮮同戰,遣使請兵。仁祖叱曰:“我國與貴國兄弟也,中國則父子也。今若從貴國而殺漢人,是猶聽兄弟之言,害其父母也,此未人之所忍為乎!”清太宗大怒,遣使責之,命朝鮮斷交於明,仁祖正色曰:“敝邦臣事大明,乃大義所係也。若貴國要我負明,則寧以國死,斷不敢從!”清使憤憤而去,歸告清太宗,太宗謀再伐朝鮮。

大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太宗二侵朝鮮。清軍過鴨綠江,克義州,占平壤。朝鮮君臣大懼,仁祖遷妻子於江華島,自走南漢山城。清軍渡江華島,虜韓王內眷。仁祖求和,太宗命其稱臣。仁祖複遣使上書曰:“自丁卯結好以來,十餘年間情好之讀,禮儀之恭,不但大國所知,實是皇天所鑒。請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日始。自此以後事大之禮,悉照常式,永世不絕。臣方以誠信事陛下,陛下亦以禮儀待小邦,君臣之間各盡其道也。”自是,朝鮮奉清正朔,用清年號,斷明之往來。

及明亡,滿清入中國,驚聞傳至朝鮮,舉國大慟。上至韓王,下至庶民,無不仰天悲泣。仁祖率文武百官西向而拜,泣呼曰:“二百年臣事之義,可謂無君臣之分乎!壬辰拯濟之恩,可謂非父子之仁乎!今父國一朝而崩,子國之民何以立足於世間。嗚呼!臣等思之至此,不覺聲淚俱發,心肚欲裂矣!”是時,朝鮮君民皆不忍背棄大明,雖清韓兩國來往皆用清年號,然其祭祀之文書、王室藏置之文書、百姓私家之藏書皆書以崇禎年號,沿至於清末。

話說這朝鮮,自太祖李成桂建國,傳至二十三世純宗大王,王室衰落。純宗世子名昊,早逝,立昊子奐為王世孫。及純宗殂,奐王朝鮮,是為憲宗,追諡父昊為翼宗大王,昊妃趙氏為王大妃。清道光二十九年憲宗殂,憲宗無子,由全溪君李壙第三子昇入嗣大統,是為哲宗大王。趙氏為大王大妃。哲宗荒遊嬉戲,國政荒廢,外戚擅權,本有嫡庶五子,皆早卒。清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庚辰,哲宗升遐於昌德宮之大造殿,在位十四歲。大王大妃召眾臣商議,泣曰:“自純宗大王升遐,王脈單傳,如今大行大王又無嗣子,五百年江山社稷將托付何人?”左議政趙鬥淳曰:“臣知一人,乃王室之後,可入承大統。”大王大妃問之,對曰:“興宣君有二子,次子李熙聰明可立。”領議政金左根出班問曰:“興宣君次子年歲幾何?”鬥淳曰:“十餘歲矣。”左根奏曰:“恐太年少,不足以王朝鮮。國有長君,社稷大福也。”(看官:其時朝鮮大權旁落,不由李氏主,有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專權,憲宗後趙氏興金氏衰矣。)大王大妃心中不悅,鬥淳又曰:“領相差矣,大行大王與憲宗大王皆翼宗子,若擇長者為君,則奉何廟?今可封李熙為翼成君,然後報與胡皇,討得一冊封,入承翼宗大王,王室定矣。”(看官:自明亡後,朝鮮以小中華自居,呼清帝為胡皇。)左根又問曰:“如此衝齡登位,朝政安理?”鬥淳向前奏曰:“若得新主衝齡嗣位,則曾有垂簾聽政之典,今當依例。”大王大妃忙謙辭,眾臣皆曰:“若得娘娘垂簾聽政,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須臾,大王大妃曰:“本不忍為此,而今日國事孤危,以祖宗江山社稷為重,當勉從矣。”眾臣拜謝,遂封興宣君之次子為翼成君,命領議政金左根及左議政趙鬥淳率文武大臣去興宣君府邸接翼成君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