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科的主幹學科之一,它是研究個體心理發生與發展以及為了促進個體心理發展的人類學習與教育實質與規律的科學。
1.2橫斷研究設計:就是在同一個評價時間內,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研究,比較各個年齡的學生在所觀察或實驗的某種心理活動上的差異,作為這種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的依據。
1.3縱向研究設計:就是對同一組學生在不同的時間裏的某種心理活動進行評價,比較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觀測結果,以此作為這種心理活動在這些年內發展變化的依據。
1.4聚合式交叉設計:將橫斷設計和縱向研究設計綜合起來,構成聚合式交叉設計。
1.5觀察法:指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條件下某種心理活動的客觀行為表現、然後觀察的結果。
1.6實驗法:指根據研究目的,改變或控製某些條件,以引起被試某種心理活動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這種心理活動之間關係的方法。
1.7調查法:指根據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試或有關人員了解其某種心理活動的發生及其有關條件。
1.8問卷法:指用統一的、嚴格設計的問卷,來收集學生心理活動的數據資料的方法。
1.9測驗法:指通過標準化測驗來研究學生心理或行為差異的方法。
1.10生態學運動:指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出現的一種強調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會的生態環境中研究被試的心理特點的普遍傾向。
2.1人格:是一個人行為係統,即動作的總和。它是後天形成的,是人的各種習慣係統的產物。並且其中也有一些占優勢的習慣係統。
2.2 同化:指把環境因素納入有機體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工作。
2.3圖式: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
2.4順應:指內部圖式改變,以適應環境現實。
2.5平衡:指同化作用服從於客體的性質,是同化與順應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
2.6守恒:就是內化的、可逆的動作。
2.7假設-演繹推理: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先提出一係列的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驗證,從而得到答案。
2.8命題推理:指不必一定按現實的或具體的資料做依據,隻憑一個命題就可以進行的推理。
2.9組合分析:指認知達到形式運算階段的個體,不僅可以從單一角度對問題作假設-演繹推理,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構成問題的全部因素作各種組合,然後逐一進行分析,最後達到對問題的解決。
2.10心理發展:指一個人的心理,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2.11教育:廣義的教育是指兒童通過活動和交往掌握精神產生的手段,它帶有自發的性質;狹義的教學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最係統的交際形式,它“創造”著兒童的發展。
3.1遺傳:指親代的某種特性通過基因在子代再表現的現象。
3.2孟德爾法:主要通過選育來觀察生物產生(或消除)某個特征(或特性),來此推斷遺傳作用,一般來說,該方法能查明單個基因或多個基因的作用。
3.3唐氏綜合症:又稱先天愚型,表現在第21對染色體中多一個染色體,導致兒童發育中嚴重的身體異常和智力缺陷。他們肢體發育短粗,體態動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測驗分數嚴重低下,智商在50-60之間。
3.4家譜分析法:就是選出一個具有某一特征的對象作為指標個案,然後從這個指標個案出發,調查其家族史中出現相似特征的對象的數目。
3.5成熟:指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出現的個體身心的成長變化。
3.6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指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個體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3.7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
3.8利手:也稱優勢手,指個體在活動中慣用的手,利手可分為右利手、左利手、雙利手。
4.1遊戲:是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一種社會性活動。
4.2創造性遊戲:是指幼兒通過創造性想象而形成的遊戲。
4.2教學遊戲:指結合一定教學目的而編製的遊戲。
4.3活動性遊戲:指發展幼兒身體技能的一種遊戲。
4.4視敏度:指辨別物體(或物象)細微差別的能力,俗稱“視力”。
4.5顏色視覺:指個體對光譜上不同長波的光線的辨別能力。嬰兒對低頻率(1000赫茲)
4.6方位知覺:指對物體的空間關係和自己的身體在空間所處的位置的知覺,如對上下、前後、左右的知覺。
4.7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感知過程。
4.8短時記憶:指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內的記憶。
4.9長時記憶:指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上的記憶。
4.10具體形象思維:指幼兒的思維主要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來進行,而不是憑借對事物內在本質和關係的理解來進行的。
4.11理解:是依據舊的知識經驗去掌握新的知識經驗的過程。
4.12積極詞彙:指幼兒既能理解又能正確使用的詞彙。
4.13消極詞彙:指雖有些正確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
4.14內部言語:是言語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無聲地、簡略的、壓縮的、在外部言語基礎上產生的言語。
4.15笑:是情緒愉快的表現。、
4.16依戀:指嬰幼兒對某個人或某些人特別親近而不願意離開的一種情感。
4.17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對自己的反映過程,表現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調節。
4.18氣質:是嬰兒出生後最早表現出的最為明顯的、穩定的個性特征。
4.19鏈概念:維果斯基用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幾何體,要求幼兒對它們進行分組,結果發現幼兒分類的標準不斷變化,一會以形狀分類,一會以顏色分類,一會以大小分類。
4.20積極詞彙:指幼兒既能理解又能正確使用的詞彙。
4.21消極詞彙:指雖有些正確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
4.22內部言語:是言語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無聲地、簡略的、壓縮的、在外部言語基礎上產生的言語。
5.1學習:狹義的學習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的活動。
5.2學習動機:指引起個體行為,維持這種行為,並使這種行為朝向某一目的進行的一種心理傾向性。
5.2興趣:是一種力求探究某種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
5.3學習態度:指學生對學習所做出的評價和學習行為傾向。
5.4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它是對客觀事物運動的延續性和順序的反映。
5.5觀察品質:指在觀察過程中表現出現的個體差異。
5.6元記憶:指個體對自己記憶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控製。(重點)
5.7元記憶體驗:指伴隨在記憶活動過程中的情緒、情感體驗
5.8元記憶監控:指主體在進行記憶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記憶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的,自覺地監督、控製和調件。
5.9舌尖體驗:就是話在嘴邊但一時說不出來
5.10判斷:指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種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
5.11推理:是由一個判斷或許多判斷推出另一個新的判斷的思維過程。
5.12直接推理:指由一個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結論的推理。
5.13間接推理:指有幾個前提推出某一結論的推理。
5.14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向未來、並與個人願望相聯係的想象。
5.15道德感:是人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意圖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
5.16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認識、探索或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5.17美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美的特征的情感體驗,是由具有一定審美觀點的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
5.18意誌: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來完成預定的目的和任務的心理搓成。
5.19自我意識:指個體對其自身特點的意識,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5.20社會認知: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識,以及對社會關係和對集體組織間的認識。
5.21角色:指個體采取他人的觀點來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種必要的社會認知技能。
6.1注意的選擇性:是指個體在某一時刻隻注意某些對象而不注意另一些對象。
6.2注意的轉移:指個體將注意有意地從一種對象轉移到另一種對象上去。
6.3理想:即符合客觀規律並有可能實現的幻想。
6.4空想:既不符合客觀規律又沒有可能實現的幻想。
6.5成人感:指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渴望參與成人的活動,要求獨立,希望得到自尊的體驗。
6.6自尊感:指對社會評價與個人的自尊需要之間相互關係的反映。
6.7自卑感:指一種輕視自己、不相信自己、對自己持否定態度的一種自我體驗。
6.8發展任務:是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應該達到的成就。
6.9謀求獨立:指初中生從他們的父母或成人那裏獲得獨立。
6.10確定自我:指初中生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並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6.11性別角色:指根據社會文化對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應的動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