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正式交往:指初中生在開展各種課外小組活動時與教師的交往。
6.13非正式交往:指教師參與初中生各種節假日活動時的交往。
7.1情緒體驗:指人在主觀上感受和意識到的情緒狀態。
7.2自覺性:指人對自己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並能堅持下去,使自己的行動達到預定目的的意誌品質。
7.3果斷性:指人善於及時而合理地采取決定的意誌品質。
7.4自製性:指人善於支配自我和克製自我的意誌品質。
7.5堅韌性:指個人在行動中能不斷克服困難去完成艱巨任務的意誌品質。
7.6人生觀:是個體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7.7價值觀: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看法。
7.8代際差異:指兩代人在思想、行為等方麵的差異。
8.1群體差異:指的是以人的某種屬性相區別的群體之間的差異。
8.2個體差異:指的是個體在認識、情感、意誌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又稱個別差異。
8.3常模參照評價:將對一個人的測評結果同對一個組的評價結果進行比較。
8.4準則參照評價:確定一個明確的最後標準,然後定期進行測量,以確定一個人達到目標的速度。
8.5智商:是通過智力測量所得的結果。
8.6特殊才能:指個體在其特殊領域中表現出較高能力。
8.7一般特質:指在一定社會文化形態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傾向,它沒有具體性,是性格的共同部分,且不能使一個個體同另一個個體相區別。
8.8特有特質:是由個體生活方式的特定環境造成的,它是使個體相互區別的主要因素,決定著個體的行為方式。
8.9首要特質:指代表個體最獨特性格的特質。
8.10中心特質:指代表個體性格特質的核心部分。
8.11次要特質:指代表個體在特定情境中才表現出來的一種暫時的性格特質。
8.12基傾:指個體在特殊情境下表現某種行為的傾向,它不一定通過學習獲得。
8.13基本特質:位於基因之上,它是由多個基因所構成的。
8.14類型:位於基本特質之上,它是由涉及範圍更廣的多種基本特質構成。
8.15超常兒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顯超過同年齡兒童一般發展水平的兒童。
8.16智力落後:一般來說,凡是智力(指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等)低於同齡兒童的症狀就是智力落後。
8.17適應性能力:指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環境中求生存的能力。
8.18產前:指胎兒在母體中的階段。
8.19產前因素:主要指胎兒在母體內遇到的一些“情況”或“事情”,它們對胎兒的發育產生有害的影響。
8.20產程因素:指孩子出生時所遇到的有害因素。
9.1學習:是憑借經驗在主體身上產生的比較持久的能力和傾向的變化。
9.2智慧技能:即智力技能,指運用符號對外運作的能力,如:利用加減乘除混合運算計算電費。
9.3認知策略:指對內的、控製與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特殊認知技能,如寫作策略。
9.4言語信息:指能陳述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知識,如一個星期有7天。
9.5動作技能:指習得的、協調自身肌肉活動的能力。如遊泳。
9.6態度:指習得的、決定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如一個人是喜歡聽流行歌曲還是喜歡聽民歌。
9.7反射的學習:是指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行為舉止的學習。
9.8認知的學習:是指掌握一定的知識和一定的行為舉止的學習。
9.9期望: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動受目的指引。
9.10學習曲線:是描繪學習進程的圖形,縱軸上描繪可以測量到學習結果,橫軸上描繪嚐試的次數或時間。
9.11準備律:指有機體對某些反應有所準備時,反應就滿足,不反應就煩惱;如果沒有準備,強迫有所反應,也會產生煩惱。
9.12效果律:指在情境與反應間的一種可以改變的聯結,即可因導致滿意的結果而加強,也可因導致煩惱的結果而減弱。
9.13強化:凡施加某種影響有助於機體反應頻率、速度和強度增加的過程。
9.14生成:指形成新知識的內在聯係和新知識與已有經驗之間的聯係。
9.15動機:指積極性生成這兩種聯係的願望,並且把生成聯係的成效歸因於自己努力的程度。
9.16注意:是指引生成過程的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過程指向有關的課文、相關的原因知識和經驗。
9.17預期的證實:指根據情境的感知,在頭腦中有一種預期,為了正視自己假設正確與否,產生內驅力,這就是由學習活動本身帶來的強化。
9.18動作的認知組織:就是將保持中的動作觀念選擇出來加以組織。
9.19實際動作:就是將觀察中的動作表現出來。
9.20動作監控:是對實際動作的觀察和糾正。
9.21替代性強化:指通過觀察別人受強化,在觀察者身上間接引起的強化作用。
9.22直接強化:就是學習者行為本身受到強化。
9.23自我強化:是行為達到自己確立的標準時,以自己能支配的獎勵來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過程。
9.24期望:指學習動機,有了學習動機就可以引起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使學習活動達到既定的目標。
9.25執行控製:指加工信息的策略。
9.26直接學習:是個體對刺激做出反應並受到強化而完成的學習過程。
9.27觀察學習:指個體通過觀察榜樣在處理刺激時的反應及其受到的強化而完成的學習過程。
10.1陳述性知識:是用於回答“是什麼”的問題。
10.2程序性知識:是用於回答“怎麼辦”的問題。
10.3智慧技能:指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的能力。
10.4動作技能:指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
10.5表征:指信息在人腦中擠在和儲存的方式。
10.6命題:指表達判斷的語言形式。是語詞表達的意義的最小單位。
10.7命題網絡:如果兩個命題中具有共同成分,通過這種共同成分,可以把兩個命題聯係起來組成命題網絡。
10.8圖式:人們對客體和時間有關屬性組合的知識知識貯存的方式。
10.9符號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他們代表什麼 。
10.10概念:符號所代表的具體有共同本質特征的一類事物或性質。
10.11概念名稱:指用詞給概念的命名。
10.12概念定義:指在用語言描述概念時,明確界定了這個概念的範疇和特征。
10.13概念屬性:指某一類事物或性質所具有的特征,也稱本質或關鍵特征。
10.14概念實例:指概念的實際例子,符合定義所界定的本質特征的為正例,不符合的為反例。
10.15實質性聯係:指新知識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符號、概念、命題建立聯係。
10.16非人為行動的聯係:指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合理的或合乎邏輯的聯係。
10.17下位學習(類屬學習):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觀念在包括性和概括水平上高於新學習的知識,因而新知識與舊知識構成下位關係,又稱類屬關係,這種學習便稱為下位學習或類屬學習。(采用規一例法)
10.18上位學習(總括學習):當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觀念在包括性和概括水平上低於新學習的知識。(采用例一規法)
10.19並列結合學習;當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已有觀念既不是類屬關係,也不是總括關係,而是並列關係時,便產生並列結合學習。
10.20漸進分化:是在教學中首先講授學科最一般和最概括的命題和概念,然後根據細節和特性漸進辨認,其結果是導致認知結構中的概念和命題從上到下按層次不斷分化。
10.21綜合貫通:指在認知結構中已經確定了的知識,可以相互關聯,產生新的組織,從而出現新的意義。
10.22生產式:是所謂條件—活動的規則,簡稱C—A規則。、
10.23辨別:辨別可分為簡單辨別和多重辨別,前者指區分兩個刺激物的不同點,後者指區分多個刺激物的不同點。
10.24規則:人們在科學研究及社會實踐中發現的規律、定理、計算公式和處理事務的法則等。
10.25例—規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例子發現規則的學習方法。
10.26規—例法:是教師先講規則再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10.27學習策略:是指對學習方法進行選擇、運用和調整,特別是指依據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而對學習方法進行選擇、運用與調整。
10.28元認知:就是對自己認知狀況的認知和監控。
10.29言語化:指伴隨思維過程的言語活動,它可能是思考者的自發言語,也可能是由實驗者引發出來的言語活動。
10.30一般性學習策略:是適用於多種材料、多種學習類型的學習策略。
10.31特殊性學習策略:是隻適用於某種學習材料或某種學習類型或某個學習環節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