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大利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受教育情況
在數千年前,象征著人類文明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都認為,女性沒有能力從事需要智慧的文化活動,女性隻是男性的附屬品。那時沒有成熟的學校,有條件的家族會請一些有學識的人來家裏做私人教師,而一般情況下,隻有家裏的男性才有接受教育的資格。女性教育主要由訓導師來完成,其主要任務是教會這些待嫁的姑娘如何做一個溫良賢淑的好妻子。
到了中世紀,隨著基督教教義的廣泛傳播與深化,女性地位逐漸提高,但女性在人們的心中多半是母性的象征,是高尚品德的代表,與智慧學識關聯不大。在這個漫長黑暗的曆史時期,基督教賦予人類的精神枷鎖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力量,教會為了擴大其影響力,吸收更多的虔誠信徒,在意大利各地紛紛建立女修道院,從某種角度來講也為女性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當時的修道院除了具有宗教職能,還有保護古典典籍、從事教育和進行研究等重要作用。對於很多家庭來講,修道院是一個讓自家女兒獲得知識、培養各種基本生活技能的好去處;此外,這裏也是一座管理嚴格的寄宿學校,讓女兒在此讀經修行,也從某種角度上使她們免受世俗生活的影響。當時要進入修道院學習,需要繳納一筆不菲的費用,教會給出的理由是正如一位貞潔的少女成為上帝新娘隨身帶來的一份嫁妝,因此並非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承擔起這份特殊的“學費”,隻有富裕人家的女孩兒才能在此學習生活。
到了中世紀晚期,農業、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城邦國家也漸漸興起,人文主義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吹響了第一聲號角。“文藝複興”帶來的新思潮大大改變了人們對女性受教育的認識,在充分強調“發揮人的本性”思想變革中,禁錮在人們精神靈魂上的宗教枷鎖逐漸鬆懈。多方麵的社會原因帶來了曆史上首輪大規模女性教育的熱潮,但教育程度主要是中小學初等教育。在意大利中北部經濟較發達城市,第一批公立學校紛紛落成;還有一些地區群眾自發聯合,在社區或公社建立起社區院校。不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社區院校招收的學生主要來自資產階級,女性人數遠遠不及男性。但對於女性教育積極的一麵是,在中小學中發現越來越多女學生的身影,她們大多是5-7歲入學,在2-4年內學完意大利語基本語法和簡單的算術知識,小學畢業階段已具備獨立閱讀《聖經》及其他行為規範類書籍的能力。
受到社會經濟等各因素限製,文藝複興時期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依然寥寥無幾,但這些鳳毛麟角的優秀女性所展示的卓越天賦與過人學識在當時的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該時期意大利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位女大學生,1678年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哲學係的埃萊娜·盧克利琪亞·科爾納羅出生於威尼斯的一個名門望族,其曾祖父是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的摯友,爺爺是物理學家,父親則是威尼斯公國的高級官員。埃萊娜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父親的授意下,埃萊娜進入帕多瓦大學讀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作為世界上的第一位女大學畢業生,埃萊娜的學位授予儀式非常隆重,在帕多瓦大學的主教堂舉行,當時眾多歐洲教育界泰鬥以及社會名流都出席了她的畢業典禮。埃萊娜在她短暫的38年人生生涯中,著作頗豐,受人尊敬,在歐洲學術圈非常活躍。此外,來自維羅納的貴族婦女伊索塔·諾佳羅拉(1418-1466)因其獨特的散文創作蜚聲文壇,在威尼斯和費拉拉地區享有盛譽。她對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造詣,並因其聰慧和才智贏得盛名。可以說,這些優秀的女性代表開創了意大利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她們向外界展示了女性的知識力量和潛能,為提高女性高等教育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積極深遠的作用。
經曆過文藝複興的輝煌,意大利半島,這個曾經的歐洲文明的搖籃與中心,在外來者的侵略和各公國間長期的鬥爭中又一次陷入多年戰亂中並一直持續到19世紀。受法國大革命、英國機械大生產等歐洲先進國家的影響,伴隨著自由主義之風,意大利民眾奮起抗爭,攜手為實現國家統一而努力奮鬥。這一時期意大利男性依舊是受教育的主體,直到1861年意大利統一,女性一直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庸品。1859年,殘酷的卡薩蒂法更是從根本上徹底剝奪了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該法明文規定隻有上流階層的男子才能接受中高等教育,平民階層以及所有女性都不能進入高中及大學學習。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女性受教育狀況跌入了曆史的穀底。
到了法西斯政府統治時期,盡管女性又一次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但當時的教育更像是政府統治人民意誌的工具。一般情況下,女童從6歲開始上學,10歲小學畢業,16歲高中畢業,學習任務繁重且競爭壓力大。那個年代,戰爭的陰影往往壓抑在每個人的心頭,女子教育成效並不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意大利自半島統一經曆了80年的動蕩後,終於建立起意大利共和國(1946),亞平寧半島上終於停止了戰火和硝煙,國家百廢待興,意大利女性麵對這個嶄新的時代摩拳擦掌。文獻資料顯示,1951年僅有2.1%的女性和6%的男性接受高等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意大利女性的入學率成倍增加,到了20世紀90年代,男女入學率基本持平,19-25歲年輕女性中有20.8%的人進入大學學習。女性對於更高學曆的追求熱情不減,而男性的入學率首次失去了50年來的領先地位。隨著新千年的到來,男女大學入學率差距逐漸減小,且獲得本科學曆的女性人數大幅增長:2010年,25-29歲的年輕女性有11.7%的人獲得本科學曆,相較於2004年(2.8%)增長了近五倍。而到了2013年,女大學生人數已超過男大學生,數據顯示,意大利30歲-34歲公民中,男女本科及以上學曆人數比例為24.2%比15.5%。在專業選擇方麵,50年前,本就鳳毛麟角的女大學生偏向文科方向,而理工學科、醫學、法學和經濟學專業女學生比例幾乎都低於10%。隨著社會的進步、意大利高等教育體係的完善,女大學生專業選擇麵越來越廣,注冊理工類學科、醫學、法學等曾是“男性天下”專業的人數首次實現大逆轉,遠遠超過男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