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瑪利亞·齊亞拉·卡洛紮(1 / 3)

一、與科學對話的才女

1.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曆——“女科學家”的教育成長背景

1965年9月16日,伴隨著比薩斜塔傳來的鍾聲,卡洛紮家的一個女孩呱呱墜地。父母把她命名為瑪利亞·齊亞拉(Maria Chiara),意思是“閃耀的公主”,希望將來她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閃耀公主”。卡洛紮的父親安東尼奧·卡洛紮(Antonio Carrozza)是比薩大學農業法學教授,大哥保羅·卡洛紮(Paolo Carrozza)現任聖安娜大學法學教授,年長卡洛紮12歲。繼承了父輩的優秀基因,出身於書香門第的瑪利亞·齊亞拉·卡洛紮自小就對知識充滿了渴望。除大哥以外,卡洛紮還有一個長她8歲的二哥,卡洛紮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非常受寵愛,被視為掌上明珠。卡洛紮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每當我閉上眼睛,就有一組畫麵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首先是小小的我坐在餐桌前,全家人都在注視著我;然後是夏天我們全家到海邊度假,乘著哥哥們的帆船在大海上暢遊。父母和哥哥們從未對我限製過什麼,也沒有試圖改變過我什麼。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害羞和內向,這種性格導致我更喜歡待在家裏。”小時候,卡洛紮學業成績非常好,她聰慧伶俐,總是默不作聲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我發育很晚,因此我比同齡女生的個子要矮一些,所以班裏的同學給我起了個外號,叫‘刺蝟’,有一陣子這讓我特別難過,總覺得身高是自己的一個大缺點。”卡洛紮坦言自己幼年時期有些以自我為中心:“家裏人太寵我了,習慣了這種寵愛的我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關注就會生氣;同時,我也很平和,因為在家中我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我總是和哥哥們玩,他們的朋友自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

為了讓小卡洛紮更快地適應社會,卡洛紮夫婦決定送女兒去女童子軍鍛煉一下,這段特別的經曆也徹底地改變了她內向、害羞、戀家的性格,使她慢慢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培養自立能力。卡洛紮至今也非常感謝父母的這個選擇:“在女童子軍的時候,我們努力去分享有限的資源,比如和其他女生在同一個帳篷裏睡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這讓我學會了幫助和理解他人,讓我學會了如何克服自身困難並讓大家去接受我,讓我領悟到了必須親自規劃人生發展的道路。”女童子軍的生活體驗不僅讓卡洛紮適應了集體生活,也塑造了她“幫助弱勢群體”的意識,“在童子軍的時候,我們在森林裏做遊戲,總是大的去幫小的。我非常感謝那時候的教練們,直到現在她們依然是我的良師益友。她們教會了我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高中時期,卡洛紮就讀於比薩家喻戶曉的著名理科學校——蒂尼高中,這段難忘的學習經曆堅定了她日後一定要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意願。“那是我上高中四年級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孔蒂(Conti)老師的物理課,她引導我們去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發現物理學的獨特魅力,我非常喜歡學習物理,並立誌長大後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就是這樣一個簡單而純真的少女夢想一直指引著她日後的道路,使她真正踏入了物理學研究領域,並成為了意大利為數不多的女科學家。大學時代,卡洛紮毅然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在這個男生居多的理科專業,卡洛紮一直憑借著“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衝勁以及對學科的深深熱愛努力鑽研,為其日後的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0年,25歲的卡洛紮從比薩大學物理學專業畢業。憑借她出色的科研能力,卡洛紮被選中赴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開展科研工作。這期間,卡洛紮完成了她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兩件大事,一件是與較自己年長24歲的意大利著名共和黨成員翁貝托·卡皮(Umberto Carpi)結婚,後者一直以來深深影響並引導著卡洛紮的政治發展路線,另一件是成為了兩個可愛孩子的母親。那時,初為人母的卡洛紮一邊在實驗室裏做研究,一邊照顧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繁重的家庭生活並未影響她勇攀科研高峰的鬥誌。卡洛紮回憶說:“那時候,我的事業剛剛起步,需要參加很多學術會議。無奈之下我得帶著小家夥同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特別乖巧,總是在會議室的最後一排獨自看《米老鼠》漫畫書。”兩年後,卡洛紮學成歸來,回到意大利開始選擇工作去向。由於她出色的研究能力以及在業界的良好聲譽,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都以高薪聘請她,卡洛紮絲毫沒有猶豫,堅定地選擇位於自己家鄉的聖安娜大學研究中心繼續讀書深造,以優異的成績從數千人中脫穎而出,考取了聖安娜大學著名教授、意大利“機器人研究之父”保羅·達裏奧(Paolo Dario)的工程學博士研究生,於1994年獲得了工程學博士學位。

2.學術上破繭成蝶,事業上華麗轉身

作為科研人員,卡洛紮最初的學科方向是物理學,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她開始對微型機器人頗有興趣,並幸運地獲得了歐洲航天局提供的獎學金,遠赴日本留學深造。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她和同事凱撒·斯特法尼尼(Cesare Stefanini)的科研成果在名古屋微型機器人大賽上一舉奪魁,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讓卡洛紮在國際微型機器人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也讓意大利國內的同行們從此記住了她的名字。說到那次大賽,她依舊十分激動:“作為一名意大利人獲此殊榮,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1998年,卡洛紮再次獲得聖安娜大學獎學金,作為微型機器人研究室的一員開始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學領域研究。該學科是一門綜合了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理論及研究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其發展曆程不足50年。麵對著這門全新的複合型學科,卡洛紮常常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科技與醫學更好地結合以造福人類。童子軍時代樹立起來的“幫助弱勢群體”的意識從未在她心中消失過,也讓她將主要研究方向鎖定在“殘疾人士康複技術”領域。卡洛紮與導師保羅·達裏奧(Paolo Dario)教授合作,利用機器人技術開發了多個幫助殘疾人士康複的國家級項目,並申請了一係列發明專利。極具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吸引了眾多政府部門和私企的關注,意大利國家工傷事故保險局(Inail)專門提供財政支持幫助卡洛紮完成了“殘疾人康複和護理”重大國家級科研課題。卡洛紮曾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工作狀態:“科學和技術的火花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我非常享受在實驗室的時光。”

2006年,在學術界已相當有影響力的卡洛紮再次麵對工作的抉擇。作為擁有副教授頭銜的聖安娜大學教職人員,隻有通過學校組織的教師選拔考試才有可能轉為正教授,正式成為校方的聘用教師。可惜的是,因學校內部改革,當年聖安娜大學並未組織選拔考試,這時,古列爾莫·馬可尼電信大學卻向她拋來了橄欖枝。一時之下,卡洛紮進退兩難:一邊是留在自己鍾愛的研究機構——聖安娜大學繼續做科研,但卻要承擔臨時教師身份的工作壓力;另一邊是去馬可尼電信大學成為正式教師,卻要麵臨全新的科研環境。

最終,卡洛紮聽從自己多年的科研誌向心聲,繼續留在聖安娜大學工作。機會向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過多久,學校就頒布了招聘信息,“我在學報上看到了選拔考試,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功夫不負有心人,卡洛紮順利通過了選拔考試,成為聖安娜大學的一名正職教授。也許,卡洛紮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和多年科研曆程中的耐心等待感動了上蒼,聖安娜大學終於回報了這位深愛自己母校多年的研究型“女強人”,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卡洛紮就從一名正職教授榮升為該校的校長,成為意大利著名學府的領軍人物。這段近乎戲劇化的人生經曆讓卡洛紮至今回憶起來仍感慨萬分:“一年前,職業生涯還麵臨僵局;一年後,事業巔峰卻不期而至。我是按照聖安娜大學內部招聘程序應聘的,隻有擁有國外三名著名業界學者的推薦信,才有資格獲得校長提名。不得不承認的是,前期堅實的科研成果在關鍵時刻助我一臂之力,多年來的艱苦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3.擁有多重身份的傑出女性

研究員、科學家、教師、工程師、經理人、導師、大學校長……卡洛紮的身份無法用一個詞來涵蓋。

對於卡洛紮本人來講,自己首要的身份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生物機電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機器人和神經機器人。她加入了國內外多個研究學會,如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Society of Medicine and Biology)和機器人與自動化協會(SIRI)等;同時,她還受聘於多所研究機構,如國家生物工程集團、先進機器人技術和係統研究室(ARTS)等。作為一名科學家,卡洛紮多次獲得機器人研究的發明大獎,如2009年,憑借發明殘疾人士康複輔助設備——協助輪椅,她獲得了意大利機器人與自動化協會頒發的“安東尼奧·道裏亞(Antoniod’Auria)”獎;2012年,通過為殘疾人士研製假肢和康複器械,卡洛紮獲得米蘭技術創新大賽頒發的尤裏卡(Eureka)大獎等。這些獎項充分肯定了她多年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也是卡洛紮對自己的科學研究生涯交出的滿意答卷。

而卡洛紮的第二個身份,則是聖安娜大學的教師。在本校,麵向研究生和博士生,她主要教授神經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基礎、人工手設計標準、神經科學等課程,並負責仿真機器人、人工手、人形機器人、神經科學和機器人設計等基礎課程。卡洛紮還在世界多所名校授課或開展課題研究,如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韓國大田高等科學技術院(又稱KAIST大學)、洛桑理工大學(EPFL)、中國浙江大學、法蘭西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蘇黎世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在研究和教學之餘,卡洛紮總是不知疲倦地忙於指導學生們的論文和研究項目,她很喜歡自己的導師身份:“每一次和學生們的交流都是科學靈感的迸發與創造,我帶給了他們知識,他們賦予了我年輕的活力。我們常常會工作到一種忘我的狀態,那種感覺特別好。”除了在實驗室內教授學生專業技能外,實驗室外的卡洛紮還特別注重對學生思想工作的指導。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曆,卡洛紮特別強調去國外交流學習的必要性,“不論是作為一名教師還是一位母親,我都特別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我特別希望他們能夠去國外學習和工作,這樣不僅能豐富人生經曆,也能更好地塑造他們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吸取多元文化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

而卡洛紮的經理身份和聖安娜大學的戰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為一所全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聖安娜強調應用學科與企業間的聯係與合作,特別鼓勵將研究成果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大學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新興自主創業公司,將研究成果麵向市場,這樣不僅能為大學做宣傳,也能引入更多的研究資金。卡洛紮作為學校科研的領軍人物,牽頭並投資創立了兩家衍生公司,涉及“技術革新”和“生物醫藥”兩大領域,作為投資這兩家技術公司的經理,她當之無愧。

麵對自己的多重身份,卡洛紮始終認為自己還是一名“工程師”。工程師的“創新”意識和“勇於實踐”的精神在卡洛紮身上得以完美呈現。她經常思考未來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希望能進一步研究納米技術和納米機器人,為殘疾人士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輔助設備;並利用一係列先進技術製造出功能更為強大的護理產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放眼於城市發展和國家建設,卡洛紮從高新技術的角度提出將比薩打造成為“綠色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宏偉計劃。在接受意大利《民族報》(La Nazione)記者采訪時,她饒有興趣地闡述道:“比薩就好比是一個充滿科技和創意的未來工作室,在這裏研究人員通過提高創新技術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這座城市發展成為一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

二、意大利最年輕的女校長

1.卡洛紮與比薩聖安娜大學

卡洛紮所領導的比薩聖安娜大學(Scuola Superiore Sant’Anna)是一所在歐洲享有盛譽的精英學院,直屬於意大利教育部。

聖安娜大學又稱為“聖安娜高等研究院”,曆史源遠流長。其前身可追溯至16世紀的費迪南多一世學院(Collegio Ferdinando Ⅰ)。20世紀30年代-50年代間,該學院成立了多個人文和理工學科研究院,出於政治和曆史等原因,一直掛靠於比薩高等師範學院,直到1967年,這些高等研究機構才正式組合成“聖安娜高等研究院”,並於次年通過了第41條國家法律草案,正式成為比薩聖安娜大學。

提到聖安娜大學,人們總是把它與“精英”二字相連,該校的精英辦學模式源於拿破侖所創立的高師係統。1794年,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創建後被拿破侖發揚光大。建校初始的使命是培養“已受過實用知識訓練的公民,使他們在各方麵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教書的藝術”;如今,該校最新章程提出“旨在通過在科技、文化方麵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出一批有能力從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從事高校教育、科研培訓或中學教育的優秀學生”。作為以培養頂尖人才為主的高校,聖安娜大學的特色研究領域是社會科學和應用實驗科學,僅針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比薩聖安娜大學、比薩高等師範學校和比薩大學共同構成了一個綜合完善的大學體係,這個龐大、高質量的高校係統為比薩的教育和科研創新贏得了國際盛名。延續以往的教育傳統,本科教育主要集中在比薩大學,而針對人文和理工不同學科方向的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以及科研集中在聖安娜大學和比薩高等師範學校。卡洛紮在大學學習期間也是經曆了這樣一個求學曆程,最終獲得了聖安娜大學工程學博士學位。

與一般的綜合性大學不同,聖安娜大學是一所旨在培養精英的研究型大學,強調跨專業教學,致力於培養國際化人才,設有六個研究機構,涵蓋生物機器人、政治和法律、經濟、管理、生命科學和信息通訊技術等多個領域。該校作為國家科研重地,大力發展與企業間合作建立新型自主創業公司的模式,突出創新技術在社會和市場中的實際應用。

2007年底,年僅42歲的卡洛紮榮升聖安娜大學校長,任期三年,成為意大利曆史上最年輕的女校長。這讓卡洛紮倍感激動和自豪:“我從未想過在自己40多歲的人生階段能迎來一片如此燦爛且具有挑戰性的新天地。作為聖安娜大學校長,意味著我不再僅僅是一名在實驗室裏做研究、指導學生科研的大學教師,我必須開始學會扮演領導和管理者的角色。”當時,卡洛紮當選校長一事在意大利高教界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和議論,部分媒體更是公然報道“聖安娜大學新校長卡洛紮僅有一年正式教師的工作經驗”。卡洛紮默默地承受著這些壓力,她用自己堅實厚重的科研成果和國際業界的充分肯定與讚許征服了人們對此任命結果表示出的質疑。出任聖安娜大學校長後,卡洛紮緊抓學校辦學特色,進一步擴大該校的科研實力,從數量和質量上全麵提高科研水平,通過提高科研經費、鼓勵申請專利項目、建立技術型衍生公司等策略再一次鞏固了聖安娜大學在意大利高校係統中“絕對精英”的地位。

談到初任聖安娜大學校長備受爭議的那段時光,卡洛紮鎮定平和地說:“有時候改變是痛苦的,但是人應該麵對新的挑戰,堅持用實力說話。”2010年9月28日,卡洛紮再次競選校長一職,在首輪選舉中便以絕對優勢力壓群雄,成為聖安娜大學2010年至2013年度校長。她的再次成功當選證明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讓曾經質疑她的人心服口服。作為一所意大利著名高校的管理者,卡洛紮高瞻遠矚,常常透過聖安娜大學的管理機製思考意大利高校發展趨勢,並從全局角度考慮整個意大利教育體係麵臨的種種困難。

2.大學改革勢在必行

與意大利的政局相似,意大利大學教育自21世紀開始就一直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局麵,伴隨著鐵娘子“莫拉蒂(Moratti)教育改革”和飽受爭議的“傑爾米尼(Gelmini)大學經費緊縮政策”,意大利高校一次又一次地經曆了衝擊力巨大的教育改革風暴。如何讓意大利高等教育在多次改革的洗禮下前進,通過一次徹底有效的大學變革形成穩定的高校健全體製是眾多高校所期待的。卡洛紮身為意大利資深精英大學的校長,治校期間便總結出了大學變革的重要改革方針,她強調大學功能的重要性,大學聘用、考核機製的靈活性和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從普遍意義來講,一所大學最為重要的功能和任務就是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而近年來,各大高校的實際發展似乎跟不上高校快速改革的步伐,許多高校難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學和研究任務。卡洛紮結合自己在聖安娜大學的治校經驗,總結出眾的高校所麵臨的“有限公共資源”問題。以聖安娜大學申請科研項目為例,遵照意大利本國高等教育規章製度,申請一個國際項目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整個申請過程需要得到眾多政府官僚機構的逐級審批,這些繁文縟節的步驟會嚴重影響到研究人員的科研效率,勢必會造成他們對資金保證的擔憂,影響整個科研項目的完整規劃。意大利高等教育體製的不健全導致了大學難以真正發揮其原本的功能,同其他歐洲國家的大學相比,意大利高校辦學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果這種差距持續變大,勢必會導致高端人才的外流,從而影響國家的總體發展。卡洛紮一針見血地指出還原意大利大學功能的重要性,這對於大學的發展、國家的整體發展都意義深遠。

在意大利,大學教師的職稱晉升與教學工作和科研能力有很大關係,對於聖安娜這樣的研究型大學,評定大學教師的標準應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否則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卡洛紮提出應先將教師進行分類評定:一類是教學為主型,考核以課時總量和教學質量為標準;另一類是科研為主型,考核以科研成果為標準。這樣一來,教師們可根據自身分類進行“術業專攻”,從教學型和科研型兩大路線來晉升職稱。另外,卡洛紮發現在眾多意大利大學都存在大批的臨時教職員工,她本人在正式成為聖安娜大學教師之前,作為“臨時教師”也工作過相當長一段時間,以自己的切身經曆,卡洛紮深知作為一名“臨時教師”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不公平待遇,但麵對高校編製滿員問題,這些“臨時教師”常常深感無奈,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從校方角度出發,麵對客觀條件,隻有聘用相當數目的“臨時教師”,才能補充大學的師資力量,更好地服務於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而麵對國家政府所指定的高校人員配製政策,大學本身也是有苦難言。卡洛紮決定采用“折中”的辦法,在不影響超編政策的前提下,對“臨時教師”製定出專門的規章製度,盡最大的可能保障他們的權益和權限。2012年12月,經過多年的準備和醞釀,卡洛紮在聖安娜大學精心舉辦了一次教師聘用考試,通過嚴格的考試選拔出優秀的“臨時教師”,這些教師將作為聖安娜大學的特殊師資力量得以重視,卡洛紮作為校長特別強調:“‘臨時教師’的教學成果應得到認可,科研條件以及相關待遇應得到保障。作為校方,我們有義務為老師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我也希望這次考試能給年輕教師帶來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