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患與大患
楚恭王和晉厲公在鄢陵打仗的時候,司馬子反渴了想要喝水。穀陽拿酒送上去,子反說:“退回去,這是酒啊。”穀陽說:“不是酒。”子反又說:“退回去,這是酒啊。”穀陽又說:“不是酒。”子反就接過來喝下去,醉了就睡著了。
楚恭王想再作戰,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說自己有病,不去。恭王於是就親自到帳篷裏去看他,聞到酒味,說:“今天這一場戰爭,所依靠的就是司馬,司馬已經醉到這種地步,是要滅亡我的國家,而不同情我的老百姓啊,我還拿什麼去打仗呢!”於是就把子反給殺掉,把軍隊帶回去。
穀陽前來進酒,並不是嫉妒子反,實在是因為愛護他,但恰好因此害了他,所以說:“小忠,傷害了大忠;小利,傷害了大利。”
好戰之臣
好戰的臣子,不能不明白這一點啊!羞惡小恥辱能結成大怨仇;貪圖小利,就會犧牲大多數民眾,這是《春秋》所告誡的。晉國的先軫就是一個例子。
先軫想要求取功名,就利用秦國沒有先向晉國借路就自行通過的理由,請求去中途攔截秦國的軍隊。襄公說:“不能這樣做。秦伯和先王曾經結交,先王一過世就出兵去攻擊人家,是對不起先王,破壞鄰國的友誼,有損孝子的行為。”先軫說:“先王過世而秦國不來吊慰,是對我國的喪事沒有哀戚的表示;出兵經過我的國土,而不先向君王借路,是瞧不起我們;況且先王的靈柩還停在屋裏,對我們的喪事沒有哀戚的表示還出兵去打仗。”於是問卜。卜卦的說:“大國的軍隊將要來到,請趕快迎擊。”襄公就聽任先軫出兵。在山攔擊秦軍,大會戰,相互攻擊,馬匹車輛沒有一個回來的,跟秦國結下了很大怨仇。兩軍短兵相接,血流滿地,到處都是死屍,這大大地破壞了晉國的元氣。十多年以後,晉國亡國了,禍患延及到大夫,憂患牽連到後代。所以一個好戰的大臣是不能不知道這些事例的。
忘記自己的人
魯哀公問孔子:“我聽說最健忘的人,在搬家的時候,竟忘了把妻子帶走,有這種事情嗎?”
孔子答道:“這並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竟忘記了他自己。”
哀公說:“我是不是可以聽一聽?”
答道:“以前夏桀做天子的時候,擁有天下的一切,卻不照夏禹的方法去做,破壞國法,滅絕世祀,終日飲酒作樂,他的大臣左師觸龍,不停地巴結他。後來,商湯殺掉夏桀,左師觸龍也被殺,身首異處,這就是忘記了他自己。”
魯哀公忽然改變表情說:“是的。”
多言必敗
孔子到周去,參觀周朝曆代祖先的廟。看見右邊台階的前麵,有一座金屬鑄成的人像,卻封閉著嘴,背後有一篇銘文,說:“這是古時候說話小心的人,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隻有多壞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禍患。太舒適的人要警戒,不要做後悔的事情。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它的禍患將要增長呢;不要說這有什麼害處,它的禍患可大呢;不要說這有什麼殘忍,它的禍將像火一樣慢慢地燃燒呢;不要說別人聽不到,天妖正在窺伺著;微明的小火不滅,勢盛的大火又奈它何;細小的水隻要不堵塞,最後終將變成江河;長長的線不斷絕,最後終將織成網羅;茂盛的木材不砍伐,最後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不謹慎,將是一切的禍源。認為這沒有什麼妨礙,就是禍患的開端。強橫的人不得好死,好勝的人必定遭遇到對手。強盜劫掠富人,人民厭惡權貴。君子知道天下不能完全遮蓋,所以要退後一點,謙卑一點,讓人家羨慕他;能夠做到退讓一點,謙卑一點,就沒有人同他爭。人家都向那邊去,我獨守住這裏;大家都迷惑,我獨和他們不同;內心藏有智慧,不和人家計較技藝;我地位雖高,沒有人害我。江河能彙集百川,因為它地位卑下。老天是公平的,它隻知道常常幫助好人。警惕啊!警惕啊!”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話雖然很鄙俗,卻很切合情理。《詩經》上說:‘要小心謹慎,好像接近深淵一樣,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樣。’一個人能夠像這樣地立身處世,哪裏還會因為失言而遭到災禍呢!”
根本壞了
魯哀侯拋棄他的國家跑到齊國去,齊侯說:“你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又早早拋棄你的國家?”
魯哀侯說:“我當初做太子的時候,人家都規勸我,我隻聽不做;人家愛護我,我也隻愛護他們,不去接近他們,因此對內沒有什麼好的聲譽,對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輔佐。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一樣,枝葉雖很美而根兒壞了,秋風一起來,連根就吹走了。”
丘吾子三失
孔子走在路中聽到有人哭,聲音非常悲哀,孔子說:“趕快駕車!趕快駕車!前麵有一位不尋常的人。”稍微接近,一看是丘吾子,他拿著鐮刀,帶著繩子在那兒哭。
孔子下車問道:“先生莫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哀呢?”
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個過失。”
孔子說:“我倒希望聽聽你的三個過失。”
丘吾子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遊遍了天下,回來以後,我的雙親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侍奉君主驕傲奢侈,人家勸諫我,我不聽,是第二個過失。和朋友很要好,後來因為小事絕交了,是第三個過失。樹想要靜止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著;子女想要奉養雙親,而雙親卻因年老不能等待;過去的不再回來的是年齡;不能夠再見麵的是雙親。請從現在開始辭別。”說罷自殺身亡。
孔子說:“弟子們記住,這是教訓呀。”於是弟子回去奉養雙親的有十三個人。
君子不逢時
孔子評論《詩經》,評議到《正月》中第六章的時候,驚歎地說:“沒有碰到好機會的君子,豈不太危險了嗎?順從人主,依從世俗,就放棄了原則;違背人主,脫離世俗,又使自身遭到危險。世人不向善,我一個人朝善的方向走,就說我不是妖就是孽。所以夏桀殺關龍逢,殷紂殺比幹。所以賢能的人碰不到好機會,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善終。《詩經》上說:‘說天很高,我也不敢不彎腰;說地很厚,我也不敢不腳踏而走。’就是這個意思。”
君子慎所從
孔子看見一個拿著網捕鳥的人,他所捕到的都是小雀子。孔子說:“小雀子都捕到了,為什麼獨獨大雀子捕不到?”捕鳥的人說:“小雀子跟著大雀子的捕不到,大雀子跟著小雀的就捕到了。”
孔子回頭對他的弟子說:“君子要謹慎他所跟隨的人,如果所跟隨的人不對,就有被網羅起來的危險。”
修身正行
修養身心,端正行為,不能不謹慎。欲望能使一個人行為有所虧損;讒言阿諛,能使一個人心理趨向不正;眾口一辭,就能使一個人的意誌改變。憂患產生於疏忽,禍患來源於細小的事;汙辱很難洗刷,敗壞的事也不能補救;不往遠處想,後悔的事真不知有多少。
僥幸,正像砍伐理性的一把斧頭;欲望,就像追逐禍患的馬匹;欺騙阿諛,是極端恥辱的源頭;對人苛刻殘暴,就是迫使自己走向禍患的道路。所以說,除去僥幸的心理,講求忠信,節製欲望,不要對別人苛刻殘暴,這樣的人就稱為君子,名聲永遠存在。
安危在自身
怨恨源於不知報恩,而禍就產生於多享福;安全和危險決定於自己的行為;想要不困厄,就在於早作準備;存亡的關鍵,在乎是否得到人才;能始終如一,才能保持長久。
能做到以上這五點,就可以保全自己。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立身之本
顏回將要到西邊去,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
孔子說:“隻有恭、敬、忠、信,才可以立身。對眾人客氣,才能免除禍患;對別人恭敬,別人就會愛護你;對別人忠誠,別人就會幫助你;自己有信用,別人就會依靠你。有人愛護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會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是立身?所以不親近關係密切的而親近疏遠的人,這不是太遠了嗎?不注重內心的忠誠,而隻注重外表,這不是太反其道而行之了嗎?不在事先多作考慮,到了危難的時候才來想辦法,不也是太晚了嗎?”
五慎
一個人要管理好自己,心須注意五件很基本的事情:一是要柔和而仁厚,二是要誠實而有信,三是要富貴對人不驕傲,四是要恭敬,五是要寬厚而沉靜。經常想到這五方麵,就不會有災禍發生。任用賢能,持身莊敬,順應天時,壞的命運不來,禍也不會來。關愛別人,並不隻是關心人家,而且也是自己關心自己;尊重人家,並不僅是尊重人家,而且也是自己尊重自己。
以前我曾看見上天降下金子、石頭和血;我曾看見四個月亮和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又與天空一起滑落;我曾經看見高山崩頹下來,深穀被堵塞住,跟著大都王宮被破壞,大國被消滅;我曾經看見高山裂開,深淵裏的水沒有了,貴人被車裂;我曾經看見稠密的森林裏沒有樹木,平原變成溪穀,君子變為車夫;我曾經看見江河裏的水幹了變成坑。在最寒冷的冬天去采樹葉,盛夏降下霜雪;擁有千輛戰車的人君,和擁有萬輛兵車的人主,死了沒有人埋葬。
所以一個君子莊敬謹慎才能形成好的名譽;小人莊敬,也可以免除刑罰,又怎能不警惕不注意這五項要務呢!
君子好恭
魯國有一位恭謹的士人,名叫機汜,年紀已七十歲,卻更加恭謹小心。冬天走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夏天走在有陽光的地方;經過集市不敢停留,眾人行動時一定跟隨,坐的時候一定正坐;吃一餐飯的時間,站起來三次;看見穿著粗陋衣服的人一定向他行禮。
魯君問道:“機子年紀很大了,難道就不可以減免禮節嗎?”
機汜答道:“君子注重恭敬才能成就聲名;小人注重恭敬,就可以免除刑罰;坐著舒適,卻還要防備跌倒;吃著美味,但也要小心噎到。現在像我這樣所謂幸運的人,卻不一定就是幸運。鴻鵠一飛衝天,豈不是飛得很高嗎?但用短箭還可以把它打下來;虎豹夠凶猛了,但人還可以吃它的肉,睡它的皮。稱讚別人的人少,詆毀別人的人多。我年紀七十了,常常害怕災禍降臨到身上,我又怎能不恭謹小心呢?”
說服人的方法
言辭與安危
孫卿說:“勸說的方法,必須恭敬穩重地樹立自己的觀點,端正誠實地處理一切事務,堅毅地樹立自己的決心,又能用種種比喻來說明事理的真相,分別是非利弊使對方明白。說話的時候,語氣要常帶感情,有時興高采烈,有時候激昂慷慨。對於自己的論點,務須使對方覺得非常實在難得,神妙莫測,若能這樣,你的遊說就無往不利了。這就叫做謹慎自己所該謹慎的。古書上說:‘惟有才德之人才能謹慎他自己所該謹慎的。’”
《詩經》上說:“不要輕易地說話,不要苟且地做事。”鬼穀子說:“一個人行為不善良,我們想設法矯正他,這件事並不容易。勸導他的話,不能生效,不能使對方服從,這是因為自己解說得不明白的緣故;假使你已經講得很明白,但對方還是不實行,那就是因為你說的話未能投合對方的喜好。若能解說得很明白,堅持得很穩固,又能投合對方的愛好,你說的話,聽起來神奇而珍貴,明白而易於分辨,能打動對方的內心,這樣,如果你的勸說還不能生效的話,從來沒聽說世界上有這種事。這叫做善於勸說。”
子貢說:“一個人所說出的言辭,得當與否,關係著本身的得失和國家的安危。”《詩經》上說:“君王講話的語氣和悅,能使老百姓覺得心安。”辭令的功能在於使我們待人接物時,獲得通達。主父偃說:“一個人不善於辭令,還有什麼用呢?”從前鄭國子產因為善於辭令,得到趙武的禮敬;王孫滿明白言談之道,楚莊王聽了自覺慚愧;蘇秦善遊說,使六國得到安全;蒯通也因善於言辭而保全性命。因此,言辭之道,實在是用來尊敬君上,提高自己身份,安定國家和保全性命的工具。所以言辭不可不講究,而遊說之道更不可不擅長。
範痤脫險
趙國派人告訴魏王說:“替敝國殺掉範痤,敝國便獻出七十裏的地方給貴國。”魏王說:“好的。”於是派差吏去捉拿範氏,將他包圍了,但尚未殺害。範痤爬上屋頂,騎在屋脊上告訴使者說:“與其殺了我去和人交易,不如趁我活著和人交易。假使我已死,而趙國不把土地給君王,那麼君王怎麼辦呢?所以不如和對方完成割地的手續,然後殺死我。”魏王說:“可以。”
範痤就上書給信陵君說:“我是魏國從前免了相位的人,現在趙國用土地賄賂魏王,想殺我,魏王聽信了。假使以後強秦也仿效趙國的辦法要殺掉你,你怎麼辦呢?”於是信陵君就去勸說魏王,救出範痤。
逢滑之辯
吳人攻入楚國,招陳懷公去會見。懷公就召集國人商議說:“想要親近楚國的人站在左邊,要親近吳國的人站在右邊。”逢滑當著懷公的麵進諫說:“吳國未嚐有福德,楚國未嚐有災禍。”懷公說:“國家被人戰勝,國君出奔,不是災禍是什麼?”逢滑說:“小國有這種情況,尚且能恢複,何況大國呢?楚國雖沒有道德,但並不殘害百姓;吳國日日傷亡它的士兵,其骸骨暴露在野外,這樣並沒有道德。上天或者有意教訓楚國。但災禍降臨吳國,恐怕也不會太久了。”於是陳侯聽從他的看法。
三歸台
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時,召集大夫說:“讚成我的意見的人,入門靠右邊站,不讚成我的意見的人,入門靠左邊站。”有一個人在門中間站著,桓公問他是何緣故?那人答道:“管子的智慧足以治理天下,他的才幹之強足以奪取天下,但君上你能完全依恃他的信義嗎?內政委任他,外交事務也讓他裁斷,驅使百姓歸服於他,這樣他就能輕易地奪取政權了。”桓公說:“有道理!”於是告訴管仲說:“政事就歸你管了,若政事辦理得不周到的地方,我隻有糾正你。”管仲就建築一個叫三歸的台子,在裏麵辦理政事。
閭丘為相
齊宣王到社山打獵,社山的老百姓有十三人一起來慰問宣王。宣王說:“父老們辛苦了。”就吩咐左右的官吏賞賜父老們田地不必納稅。父老們都拜謝,但閭丘先生不拜。
宣王說:“父老們嫌賞賜太少嗎?”又吩咐左右官吏再賞賜父老們不必服勞役,父老們都拜謝,閭丘先生又不拜。宣王說:“拜謝的人可以離開,不拜謝的人前來。”並且說:“寡人今天來此,很榮幸的得到父老們的慰問,所以賞賜父老們田地不必納稅。父老們都拜謝,先生你獨不拜,寡人自認為賞賜太少,所以又賞賜父老們不必服勞役。父老們都拜謝,先生你又獨不拜。寡人是不是有過錯呢?”
閭丘先生答道:“聽說大王來遊獵,所以來慰勞大王,是希望大王能讓我長壽,希望大王能令我富有,希望大王能令我尊貴。”
宣王說:“上天殺生有一定的時間,不是寡人所能給與的,無法使先生長壽;倉庫雖然充實,是為防備災害,無法使先生富有;朝中大官沒有缺額,小官又卑賤,無法使先生尊貴。”閭丘先生答道:“這不是為人臣者所敢奢望的。盼望大王選擇善良富貴家的子弟,行為有修養的人做官吏,使法律製度公平,這樣臣下便可稍得長壽了;春夏秋冬四季,按時救濟,不要煩擾百姓,這樣我們百姓便可稍為富有了;希望大臣發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長的人,年長的人尊敬年老的人,這樣我們便可稍得尊貴了。現在大王幸運地賞賜臣下田地不必納稅,這樣國庫將會空虛;賞賜臣下不必服勞役,但是這樣,官府裏就沒有差使了。這本來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
齊王說:“很好!希望能聘請先生做我的宰相。”
漢鼎
漢武帝的時候,汾陽地方獲得寶鼎,百姓將它貢獻到甘泉宮。文武百官都來慶賀,祝賀說:“陛下得到了周鼎。”但侍中虞邱壽王說:“這不是周鼎。”
皇帝知道了,就召見他,問道:“寡人得到周鼎,文武百官也都認為是周鼎,而唯獨你壽王認為不是,是什麼道理呢?你有道理可說就讓你活,否則就殺了你。”
答道:“小臣壽王哪敢不講道理?我聽說周朝盛德,開始於後稷,發展於公劉,壯大於太王,完成於文王、武王,顯揚於周公。其道德惠澤上應天時,下通泉穴,上天為了報應,於是鼎器為周朝而出,所以稱為周鼎。現在漢朝從高祖繼承周德以來,也昭顯善德良行,布施恩愛惠澤,六合之內,和合一同。到了陛下之時,更加興盛,上天吉利的兆頭接連而來,征驗祥吉之事,完全顯現。從前秦始皇親自於彭城禱求周鼎,竟不能得。上天為昭示有德之君,寶鼎自然而至,這是上天所要賜給漢朝的,是漢鼎不是周鼎啊!”
皇上說:“說得很好。”文武百官都高呼萬歲。這一天賜給虞丘壽王黃金十斤。
草茅小臣立為國師
晉獻公的時候,住在城郭東邊的老百姓,有一位叫祖朝的人,上書給獻公說:“草茅小臣是東郭百姓,名叫祖朝,希望能聽聞國家的大計。”
獻公派使者出來告訴他說:“國家大事,肉食的官吏已考慮好了。素食的百姓,還有什麼可幹預的呢?”
祖朝答道:“大王沒聽說過古代有位將軍叫桓司馬的人嗎?他早晨要朝見君上,但起床太晚。這時駕車的人呼叫馬車,驂乘也呼叫馬車,於是駕車者就捉住驂乘的手肘,製止說:‘你為什麼超越了本份?為何要大聲呼叫馬車呢?’驂乘告訴駕車者說:‘應當呼叫就需呼叫,這是我的事。你應當拉住你的禦馬索,你現在不拉正你的禦馬索,使馬突然受驚,亂闖起來,輾到路上行人。將來在戰場上遭逢大敵,下車拔劍,踐踏鮮血和肝膽前進,本來是我的事。你怎能拋棄你的馬索,下來幫助我呢?災禍同樣牽連到我身上,和你一樣,我有很深的憂患,我怎能不呼叫馬車呢?’現在大王說:‘肉食的官吏已考慮好了,素食的百姓,還何必幹預呢?’假使食肉者有一天在朝廷上有失策之處,像我們這些素食者,能不血肉橫飛,肝膽塗地於中原的草野嗎?其災禍也同樣牽連到我身上,臣下的憂慮也是很深的。我怎能不幹預國家的大計呢?”
獻公就召見他,和他談論了三天,感到沒什麼可憂慮的了,於是聘他為國師。
惠子用譬喻
有賓客告訴梁王說:“惠子談論事理,善用譬喻。大王叫他不要打比喻,那麼他就沒法說了。”王說:“好的。”隔日相見,告訴惠子說:“希望先生談論事理,就直說好了,不必打比喻。”惠子說:“現在有人在這裏,不知道‘彈’是什麼,問道:‘彈的形狀像什麼?’回答他道:‘彈的形狀就像彈。’這樣他能了解嗎?”王說:“不了解的。”惠子說:“於是再回答說:‘彈的形狀就像弓,而用竹做弦。’那麼他了解嗎?”王說:“可以明白了。”惠子說:“說明一件事物,本來就應該用對方所已知的事物講解比喻對方所未知的事物,使對方了解。現在大王說不用比喻就做不到這一點了。”王說:“是的。”
孟嚐君與食客
孟嚐君推薦他的食客給齊王,經過三年而不被錄用。這位食客就回來對孟嚐君說:“君上將我推薦給齊王,三年尚未被錄用。不知是臣下我的罪過?還是君上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