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道長兩次聽到第三次華山論劍,心中好奇不已,向方誌興問道:“第三次華山論劍?莫非是道長主持嗎?貧道還是初次聽聞,不知道友能否詳說一下?”第一次華山論劍便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召集舉行的,第二次華山論劍參與者寥寥,而且影響不大,外人也不知詳情。方誌興是王重陽的徒孫,此次又特意奔走西域,想來第三次華山論劍不是他召集主持,也是脫不了關係。想到方誌興昨日展現的劍法,靈寶道長心中暗暗肯定了自己的推測:“如此武功,隻怕當年的中神通也不過如此吧!”他雖然沒見過五絕,但作為大派傳承人,對於武功境界也大致知道一些,知道方誌興如此武功,已經可以說是達到了人間巔峰,再往上去,就不是用凡俗武學所能形容的了。當世之中,五絕大概也就是如此境界吧!
方誌興聽靈寶道長詢問,大致談了一下華山論劍之事,又提起了君山會武。靈寶道長聽到方誌興竟有如此宏大的計劃,心中也是熱血沸騰,恨不得要去參與兩大盛會,一展平生所學。不過他到底是昆侖掌門,又自知自己武功雖然在西域可稱不凡,但要放到中原,卻也不過是尚可而已,隻怕君山會武便難以出頭,更別說受邀參與華山論劍了。想到這裏,他不由歎道:“如此盛會,貧道卻是無緣嘍!”昆侖地處西陲,離洞庭湖君山頗為遙遠,多有不便,靈寶道長既然猜得到自己參與的結果,在肩負門派重任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去了,因此也隻能徒自感慨。
“道友不方便去的話,卻也可以派出代表,我看何兄弟的武功就很不錯,就是放到中原,也可以說是年輕一輩的佼佼者。若是他能取得華山論劍資格,和青靈道長一起參加第三次華山論劍,那可當真是一大美談。”方誌興聽到靈寶道長感歎,笑道。他有心讓何足道到中原經受磨礪,以後更好進步,因此便乘機提出此議。
聽到方誌興的提議,靈寶道長也是極為心動,若是何足道真的和青靈子一起參與華山論劍,昆侖派可就當真是揚名中原了。不過他心中還是猶疑,說道:“何師弟的武功,真的能夠奪取華山論劍資格嗎?而且他被人妄加稱號,到了中原會不會有什麼妨礙?萬一有什麼事情,那可就麻煩了!”對於何足道被人稱作“昆侖三聖”之事,靈寶道長早知其中不妥,但何足道為此特意改名,顯然認了下來。這樣一來,他也不好多說。隻是如今方誌興提議讓何足道入中原,靈寶道長當然極為擔心。不說萬一哪個前輩看何足道的名號不順眼,可能會隨手教訓一番,就是這“昆侖三聖”的名號傳出去,何足道可就免不了一路爭鬥了,而且連帶起來,昆侖派的形象也會大懷。是以靈寶道長雖然知道何足道的武功比自己等人都要高,卻也想著等何足道武功更上一層後,再讓他去中原揚名。畢竟如今何足道與真正的高手比起來,還是弱小的很,昨日何足道和方誌興的比試,便是明證。
方誌興知道他的擔心,但卻認為何足道此時正處於武功即將定型階段,如今若不去中原磨礪,隻怕以後再去也難以改正了,因此思索一番,向靈寶道長說道:“何兄弟號稱‘昆侖三聖’,琴、棋我沒有見過,不敢妄言。但這‘劍聖’二字,他卻著實還當不得。你向何兄弟說我把他的稱號改為‘昆侖劍客’,看他如何回應?若是他應下的話,就讓他去中原吧!”有方誌興此話作保,以後即使何足道被人挖出“昆侖三聖”的名號,也並無大礙了。畢竟武功明顯高於何足道的高手,不是和方誌興有些交情,便聽說過他的名號,知道方誌興為何足道特意取的稱號後,自然不會對何足道多加為難。而普通的武林中人,即使心中不爽,也難以奈何得了何足道。這樣一來,他行走中原也就大有保障了。至於何足道會不會同意這個稱號,方誌興並不擔心,隻要他還沒有自大成狂,那是定然會應下的。(未完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