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群雄割據(1 / 2)

在陶家終於徹底掌握江東,並休養生息積攢實力的時候,關東戰事四起。

其中的焦點無非就是董卓軍團與關東聯軍在洛陽的大戰,與幾位梟雄的崛起。

曹操率軍參加關東軍團討伐董卓,駐於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曹操見諸軍皆畏敵逗遛不進,乃率領部下五千餘人西進,準備進據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部將徐榮遭遇。二軍交戰,曹操大敗,身中流矢,乘馬被傷。曹操從弟曹洪將戰馬讓與曹操,乘夜逃回酸棗,部眾損失大半。曹操見關東諸軍十餘萬人,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便建議諸軍占據要隘,然後分兵襲擾關中。諸將不聽。曹操乃與部將夏侯惇揚州(今安徽壽陽)募兵,得千餘人,再度北上,屯於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隸屬駐在河內的關東軍盟主袁紹之下。

遼東(今遼寧遼陽)太守公孫度認為漢室即將敗亡,乃自稱遼東侯、並州牧,行籍田,郊祀天地等天子之禮,又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自置太守,割據遼東。公孫度是遼東人,190年出任遼東太守。勇猛好殺,在郡中殺豪族百餘家,又東擊高句麗,西攻烏桓,威行遼東沿海一帶。自稱遼東侯後,曹操曾表其為武威將軍,封寧鄉侯。公孫度將印綬置於武庫,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遂世代割據遼東。

荊州(今湖南常德東北)刺史王叡被孫堅所殺,漢廷以北軍中侯劉表為荊州刺史。時江南宗越大盛之時,劉表到任,從南郡(今湖北江陵)人蒯越之議,以利誘斬宗越帥十五人,悉並其眾,然後曉諭郡縣,招降宗越。宗越畏其威,皆舉兵降,江南悉平。又改以襄陽(今湖北襄樊)為州治,遂得據荊州。荊州所轄“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劉表成為當時實力強大的州牧。

後將軍袁術為躲避董卓之害,遂逃出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暫棲身於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不久,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谘,引兵歸附袁術。荊州牧劉表上疏表請袁術為南陽太守。於是,袁術占據南陽。南陽為當時大郡,有戶口數百萬,袁術遂以此為據點,稱霸一方。

董卓軍團與關東聯軍鏖戰了一年之。

公元191年農曆辛未東漢初平二年

正月,關東聯軍袁紹、韓馥等以獻帝年幼,且控製在董卓手裏為由,欲廢掉獻帝,推舉漢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劉虞為帝。於是袁紹等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上尊號於劉虞。劉虞堅辭不受,其事遂罷。

二月,破虜將軍孫堅移軍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以東,進攻董卓。初戰失利,僅與數十騎敗逃。又收合軍隊,與董卓所部大戰於陽人(今河南臨汝西),斬董卓部將華雄,董卓軍大敗。時袁術屯於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懷疑孫堅有二心,不供應孫堅軍糧。孫堅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使袁術繼續調發軍糧。董卓見孫堅勇猛,讓李傕向孫堅提親求和,並請孫堅列子弟姓名,許用為刺史郡守。孫堅拒絕,進至離洛陽僅九十裏的大穀。董卓親自出戰,與孫堅大戰於洛陽諸帝陵間,終於不敵,敗退至澠池(今屬河南)一帶。孫堅進至洛陽,關東軍團又擊敗董卓大將呂布,進入洛陽。孫堅掃除漢室宗廟,修複園陵,在其中孫堅獲得了令關東群雄眼饞的傳國玉璽,為了避免被關東群雄吞並,隨後孫堅收兵撤回魯陽。而董卓在被關東軍團打敗後,命中郎將牛輔等分屯華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澠池等地防備關東聯軍,自己率軍返回長安。

隨後袁術使孫堅進攻劉表。劉表派其大將黃祖出屯樊城(今屬湖北)、鄧縣(今湖北襄樊北)之間,迎擊孫堅。孫堅大破黃祖,進圍襄陽(今湖北襄樊)。劉表命黃祖乘夜出城召集救兵,黃祖率救兵返回襄陽時,被孫堅攔截,敗逃峴山之中。孫堅乘勝追擊,被黃祖兵發暗箭射死,孫堅享年三十七歲。孫策當時虛歲十七,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縣)。

隨後孫策渡江居徐州廣陵之江都,結交起徐州士人起來,孫策雖為故人之子,可在陶謙的地盤上收羅人才,陶謙當然不滿。於是施加壓力把孫策出徐州,孫策無奈,隻得投奔袁術。

七月,渤海太守袁紹見冀州牧韓馥才具平庸,起意謀取冀州,以為立足之地。時降虜校尉公孫瓚駐屯幽州(今北京西南),袁紹從謀士逢紀之議,唆使公孫瓚攻打冀州,韓馥出戰不利,惶恐不安。袁紹乘機使外甥高幹及韓馥素所親近的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向韓馥陳說利害,說公孫瓚兵勢甚銳,其鋒不可當,袁紹也在企圖東向進攻冀州,冀州非常危險,袁氏為天下所歸,不如將冀州讓與袁紹,以保平安。

韓馥為人素來懦弱,欲托庇於袁紹以自保,不顧部下極力反對,將冀州牧讓與袁紹。袁紹進入冀州,以韓馥為奮威將軍,自領冀州牧。又招引冀州名士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以許攸、荀諶等為謀士,遂據有冀州。冀州為當時大州,“帶甲百萬,穀支十年”,素為天下重資之地。袁紹勢力大盛,從此南據黃河,北依燕、代,虎視中原,在群雄割據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冀州牧韓馥讓掉冀州後,並未因此得安,不久逃至陳留太守張邈處。袁紹使人至張邈處議事,韓馥以為將要圖己,自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