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龍褲”的傳說(1 / 2)

鄭宇從腦海中的記憶中知道此前的“鄭宇”從小每到學校放假的時候都會跟著爺爺出海放網、下籠,而前世的自己雖然從小也算是在海邊長大,但是卻從來沒有出過海的經驗,而他又不能和爺爺說,“現在你眼前的孫子不是以前的那個孫子!”

都說出海打漁是非常危險,但是鄭宇一點也不緊張,反而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他把隨身背的筆記本電腦放到自己的房間後,就來到了放“龍褲”廂房。

廂房外,鄭宇看到爺爺鄭澤仁已經換好了出海的“龍褲”,“臭小子,快點把龍褲換上,我們好出海去,今天已經有些晚了!”鄭澤仁說道。

海邊漁民出海穿“龍褲”的典故,據說是起源於秦朝。話說,戰國期間,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秦始皇駕崩,傳位於其子秦二世為皇,當時趙高專權,欺秦二世年輕無知,意欲篡位,暗地勾結海盜,欺騙秦二世,去東海之濱觀看萬家燈會。秦二世來到舟山,被海盜圍得水泄不通,保駕將軍連戰俱敗,秦二世無奈,隻得掛出免戰牌求和,要求海盜緩期一個月,(其實是緩兵之計)說願意交出玉璽並寫降書,一麵暗差能幹將軍連夜過港,騎千裏馬回京,向朝廷告急,速速發兵相救,誰知一個月限期已到,未見朝廷救兵到來,而海盜連連緊逼,秦二世在悔恨之下朝天歎道:“此趙高誤我也!”歎罷,將玉璽狠命投入海中,正在此時,朝廷救兵奮勇而至,打得海盜鼠竄而逃。

事平之後,秦二世想起玉璽已經投入海中,不能回朝,就出榜發動所有漁民去海中打撈,如撈上玉璽者獎以重賞,有官加官,無官封官,賞榜即出,凡會遊水的個個入海打撈,果然有人撈上玉璽。秦二世大喜過望,在匆忙之間,急速回京,仔細一看,玉璽已缺一角,原來秦二世在拋扔時,怒氣勃發,用力過猛,在礁石上碰撞,因此缺角。立即叫玉師用黃金鑲補,為此,後人把“金獅玉印”改為“金鑲玉印”。

一日,秦二世在宮中想起玉璽失而複得一事,已不知從海中撈上玉璽的是誰,便問左右,個個麵麵相視,無人知道撈印之人。

秦二世心急,速遣大臣前來東海查訪,誰知冒功者極多,分不清真偽,欽差大臣隻好回京複命,次日早朝,秦二世問眾大臣對海中撈印之事如何處理,大臣們紛紛爭論不息,一時難以斷定,最後,在眾大臣建議下,隻得把所有的漁民加封為“捕魚郎”,並賜以龍褲。皇帝身上穿龍袍,捕魚郎下身穿龍褲,從此,有了“捕魚郎”穿龍褲的習俗。

“龍褲”的款式和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先人的服飾非常的相似,雖然根據海洋生產特點和生活需要,兩千多來年以來做出了不少的改動,但是它的主要的特點未變:直筒大褲腿,褲腰寬鬆並左右開衩,前後疊成皺褶,十分便於海上老作和落海逃生。

不過鄭宇他們現在穿的“龍褲”是厚橡膠做成的,可以防水,但是穿起來很沉,等鄭宇好不容易換好後,鄭澤仁就催促到碼頭去。

幾分鍾中祖孫兩人來到了離家一裏多路的有著幾百多年曆史的小碼頭,就在村邊不遠處,,一個小海灣,背後是高聳的石山庇護,小海灣裏,停泊著上百條小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