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下濟南國後,我軍乘勝又攻下青州的樂安郡和齊國,憑借黃河徹底將青州和幽州隔絕。袁軍青州牧袁譚聽從軍師田豐以及蘇定方的建議,集中全州之軍於北海,與我齊軍決一死戰。
這日齊國大軍十二萬人(連同之前幾戰的俘虜兵補充了戰損)來到北海的郡守府平壽城,麵城列陣。想到上次北海解圍,距今已經兩年多,我不禁一陣唏噓。青州的袁軍餘部十萬,全部聚集在北海城,當下有五萬大軍出城,依城列陣。齊、趙兩軍就此兩邊排成陣勢,殺氣遮天,征塵蔽日。
田豐撥弩手五千,伏於兩翼;弓箭手五千,伏於門旗內:約炮響齊發。三通鼓罷,袁譚金盔金甲,錦袍玉帶,立馬陣前。旁邊是謀士田豐,以及三位登庸的反王:山後定陽王劉武周、武林淨梁王李執、陳州勇南王吳可宣。將領方麵,左邊排列著張郃、高覽、韓猛、淳於瓊等諸名將;右邊是蘇定方和劉武周手下的三大名將:尉遲恭、宋金剛、甄翟兒。隻見趙軍旌旗節鉞,甚是嚴整。
齊軍這邊,陣上門旗開處,齊王陶應當先出馬。林衝、伍雲召、雄闊海、伍天錫、杜堂等“五虎上將”,以及數十員謀士武將,各持兵器,前後擁衛。我觀察袁軍兵馬,立時明白了袁紹的苦心。原來袁紹還登庸了河北反王李子通等,但李子通與伍雲召是表兄弟關係,袁紹害怕伍雲召對李子通實行離間,所以未派到青州來。基於同樣理由,河北第一名將盧俊義等也避開了齊國,就是怕梁山係將領的離間和登庸。相反,與水滸武將無關的其他反王,包括忠心度有問題的張郃、高覽等將領(三國演義中這二位投降了曹操,遊戲中與袁紹相性有較大差異),就派到青州來對付齊軍。
袁軍中山後定陽王劉武周的先鋒甄翟兒,把斧出馬,大叫道:“無膽匪類,誰敢與俺單挑?”早有花榮持槍出馬,大叫一聲:“我來與你單挑。”花榮手執銀槍,出馬交戰數合。花榮佯敗,放下銀槍,取出弓箭射去,正中甄翟兒咽喉,翻身墜落馬下。
袁譚大怒,派張郃出馬。齊軍中楊誌挺槍接住。二將於陣前鬥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齊軍五虎將之一杜堂手持丈八蛇矛殺出,袁軍陣中高覽挺斧來迎。四員將鏖戰多時,未見輸贏。
在毛本三國演義中,未有衡量高覽戰力高低的描寫,隻是寫道:“許褚揮刀縱馬,直出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將捉對兒廝殺”。從中看不出高覽與許褚單挑的勝負。但在羅原本中卻很清楚寫道:“許褚忿怒揮刀,縱馬直出。高覽挺槍來迎。四員將未見輸贏。”可見高覽與許褚不分勝負,應屬一流猛將之列。三國評書中將顏良、文醜、張郃、高覽並列為“河北四台柱”,是完全有道理的。另外在評書中,高覽使用的武器是大斧。遊戲中據此設置了高覽武力值達95,兵器也是大斧。
雙方四將各自歸還本陣。我又拿出必殺技,下令三千鐵甲騎兵衝陣,統率的是伍雲召、雄闊海、伍天錫、袁朗、滕戡五員猛將。隻見三千鐵騎煙塵滾滾,遮天蔽日,向袁軍陣中席卷而去。眼見就要衝入袁軍陣中,哪知袁軍陣內突然飛出無數大石,勢猛力沉,將齊軍的鐵甲騎兵打得頭破血流,人亡馬倒,隊形大亂。
原來田豐這名謀士謀略和學習值都很高,之前迭有奇遇,向北方術士、神卜管輅習得多項特技,“發石”就是其中之一。這次青州大戰,田豐秘造數十輛發石車,置於陣後,見齊軍鐵騎衝陣,立時發難,果然威力無比。鐵騎的盔甲雖能防普通弓弩,但怎頂得住數十斤的大石,當即被砸得紛紛人仰馬翻。
我見勢不妙,連忙下令鐵騎收兵,撤回陣來已損失了二百餘騎。鐵騎都擋不住發石車,盾牌兵同樣也不行。之前我賴以衝陣的必殺技如今都失效,唯一的辦法,隻有利用九宮八卦陣的優勢與敵軍混戰了。
我大軍擺開陣勢,緩緩向袁軍逼去。行到發石車的射程,袁軍又飛出亂石砸入我軍隊形中。哪知我軍的發石車也到了射程之內,上百輛發石車一齊拽動,亂石飛打袁軍,人無躲處,死者無數。原來我軍陣中會“發石”技能的謀士有三名:陳登、吳用、龐統,又有會營造技能的李雲,所以發石車的建造速度遠遠快於袁軍(袁軍中隻有田豐一人會此技能),在這場“砲戰”中占了上風。
據考證,“炮”字的出現是比較晚的,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還找不到它,大約是在晉朝才開始出現與此有關的一個字,寫作“砲”字。但將發石機用於戰爭,則是很早以前的事,在春秋末期的越國,就已經使用了可以把十二斤重的石頭拋擲到二百步遠的原始“炮兵”兵器。後來曹操也使用過發石機,在“官渡之戰”中用來打擊袁紹營壘的“霹靂車”,就是發射時有巨大聲響的發石機。遊戲中,發石車是威力最大、最恐怖的遠射程武器,就是古代的大炮了。
這時我軍倚仗發石車的威力,將袁軍陣形打得七零八落,還打壞袁軍的數部發石車。九宮八卦陣逼近袁軍隊形後,隻聽得袁軍中放起號炮,弩箭齊發,中軍內弓箭手都擁出前麵亂射,矢下如雨。我軍除鐵甲騎兵和丹陽兵、團牌兵有較好的防護、損失較小外,其餘一般士兵損失很大,被敵軍強弓硬弩紛紛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