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係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兒童循環係統常見疾病有先天性心髒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中以先天性心髒病最為常見。本章主要介紹小兒最常見的各類先天性心髒病及發病率逐年增多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護理。
第1節小兒循環係統解剖生理特點
一、心髒的胚胎發育
原始的心髒於胚胎第2周開始形成,第4周開始有循環作用,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為具有四腔的心髒。動脈總幹以後被分隔開,形成主動脈和肺動脈,主動脈向左後旋轉並與左心室相連,肺動脈向右前旋轉並與右心室相連。心髒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是胚胎第2~8周,在此期間如受到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的影響,則易引起心血管發育畸形。
二、胎兒血液循環及出生後的改變
(一)胎兒血液循環
來自胎盤的富含氧氣和營養成分的動脈血由臍靜脈進入胎兒體內,在肝下緣分成兩支,一支人肝與門靜脈彙合後經肝靜脈進入下腔靜脈;另一支經靜脈導管直接流入下腔靜脈,與來自下半身的靜脈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此混合血(以動脈血為主)約⑬經卵圓孔人左心房,再經左心室流人升主動脈,供應心、腦及上肢(上半身),其金的血液流人右心室。從上腔靜脈回流的,來自上半身的靜脈血,進入右心房後絕大部分流入右心室,與來自下腔靜脈的血液一起進入肺動脈,由於胎兒肺髒處於壓縮狀態,故肺動脈的血隻有少量流入
肺髒,經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約80%的血液經 上腔靜脈-
動脈導管與來自升主動脈的血液彙合後進入降
主動脈(以靜脈血為主),供應腹腔器官及下肢 肺動脈 左心房
下半身),最後經臍動脈回至胎盤,換取營養 主動脈 右心房- 左心室
及氧氣
綜上所述,胎兒血液循環有以下特點:①營 右心室-
氧和氣體代謝是通過臍血管、胎盤進行交換的; 動脈血
②左、右心髒都向全身供血;③肺無呼吸,故隻 下腔靜脈 靜脈血
有體循環而無有效的肺循環;④靜脈導管、卵圓 混合血 (動脈血較多)
孔、動脈導管是胎兒循環的特殊通道:⑤體內大 混合血
多為混合血,肝髒血含氧量最豐富,心、腦及上
動脈血較少)
半身次之,腹腔器官及下肢血含氧量低。
(二)出生後血液循環的改變
1.臍血管關閉 出生後臍帶結,臍血管被阻斷。臍血管在麵流停止後6-8周完全團鎖
2.卵圓孔關閉由於肺的擴張,肺內阻力降低,從右心經肺動脈流人肺的血液增多,使用流入左心房的血量增多,左心房壓力增高超過右心房,卵圓孔瓣膜先在功能上關閉,在出生日環壓脈或月形成解剖性閉合。
3.動脈導管關閉出生後,由於肺循環壓力降低,體循環壓力增高,使流經動脈導管中心 性心
濃度下降,故導管逐漸閉塞,出生後15小時形成動脈導管功能性關閉。出生後3~4個月8 漸減少,最後停止。自主呼吸使體循環血氧飽和度增高,直接促使動脈導管壁平滑肌收縮,前 使
1歲時 95%的嬰兒形成動脈導管解剖性閉合。
絕大多數
三、小兒心髒、心率、血壓的特點
1.心髒 新生兒心髒位置較高並呈橫位,心尖搏動位於左側第4肋間鎖骨中線外側,心為右心室。2歲以後逐漸轉為斜位,心尖搏動位於左側第5肋問鎖骨中線處,7歲以後心尖位到鎖骨中線0.5~1cm處,心尖部主要為左心室。正常心尖搏動範圍為2~3cm,若心尖搏動強烈擴大,提示心室肥大;心尖搏動減弱,見於心包積液和心肌收縮力減弱。
2.心率由於兒童新陳代謝旺盛和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故心率較快。新生兒平均每分鍾120次,1歲內110~130次,2-3歲100120次,4~7歲80-100次,8~14歲70~90次。一股份升高 1℃,心率增加10~15次\/分.睡眠時心率減少10~12次\/分。進食、活動、鬧、發熱等因影響小兒心率和脈搏。所以,小兒心率和脈搏宜在其安靜時測量。
3.血壓由於兒童心排血量較少,動脈壁彈性較好,血管口徑相對較大,故血壓偏低。新型縮壓平均為60~70mmHg,1歲時為70~80mmHg,2歲後收縮壓可采用下列公式計算,據(mmHg)一年齡x2+80收縮壓的2\/3為舒張壓。收縮壓高於此標準20mmHg為高血壓,低於此20mmHg為低血壓。正常情況下,下肢的血壓比上肢約高20mmHg。為兒童測量血壓時應選擇題上臂長度J2~253的血壓計袖帶,過寬或過窄均會影響測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