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旦上了賽道,就會身不由已,被裹挾著卷入競爭的旋渦,不進則退。

他的初心不是這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既然選擇出世,那就出到底,索性就不入世。他的人生他說了算。

對於江寧的選擇,姑姑姑父十分不理解,所有人都不理解。

吳塵有點理解,但也不完全理解。

江寧畢業後就呆在家裏,每天早上去公園鍛煉慢跑,買點菜回來吃早飯。上午讀書寫作,中午睡個午覺,下午在院子裏勞動兩小時,聽聽音樂,練練書法,五點就吃晚飯,吃完飯去散個步。每周拜訪一次朋友,或跟於子期喝喝茶,或跟老吳下下棋子,去姑姑家吃頓飯,輪流著去。隔段時間去看看收購站的劉大爺,淘點舊書和家具。

八十年代以後,擺攤的人多了起來。江寧會去路邊的舊書攤上買些舊書,永定路、玉泉路、報國寺的小書攤,他都去逛過。

每隔兩三月他會南下一趟,批發些衣服和小商品,有熟悉的店家以後,就直接打電話發電報訂貨,讓猴子的親戚幫忙托運。靠著這些小生意,江寧在兩年前就還清了老吳的錢,手頭還攢了幾萬塊的存款。他又在姑姑家附近買了一棟房子,以後出租用。

畢業半年後,江寧的第五部 中篇小說在《燕都文學》上發表,第一部長篇在《現代》雜誌上發表。

長篇他隻是投個試試,沒想到真能發表,更沒想到還能一炮而紅。他現在多了一個身份:青年作家。

之後,約稿信紛至遝來,還有很多記者想要采訪他。

這大大出乎了江寧的意料,他的文學水平他是知道的,隻是比普通人略好一些,一個稍有水平的業餘愛好者而已。但因為趕上了文學的黃金時代,他這塊普通的鐵也發出了金光。

有句話叫做,運來鐵變金。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江寧對於突然而來的名聲和榮譽十分淡然,做為一個中文係畢業的,在讀過那麽多文學名著後,太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了。他所獲得的一切皆是時代的饋贈。

作家的身份給江寧帶來了光環,也使得他的宅居生活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

他繼續認認真真地讀書,安安分分地寫作。他知道自己沒有成為名家巨匠的天分,但他做為一個時代的經歷者,兩個時代的過客,他要記錄下這一切。

江寧在悠遊自在地享受著生活時,吳塵帶著團隊出國考察去了。

他回來時已是秋天,江寧最喜歡燕都的秋天,一大早就背著麵包蘋果和水去爬西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