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兩口子大多是相親式的婚姻,張誌強的父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對,但兩人婚並性格並不和,自記事起兩人總在不停的為瑣事吵架,直到他在他剛上初中時寄讀在五公裏外的鎮中學。
有一天,十三歲的張誌強正在學校上課,突然看見叔叔和校長教室門外,正在上課的老師看見他們不得不停了下來,走上前去嘀咕了起來,隨後老師眼神複雜的回來說道“張誌強,出去下外麵有人找”。
張誌強立馬出了教室並詢問叔叔“大叔,你怎麼來了”大叔回答道“家裏有急事,你先跟我回去 ,已經跟老師打招呼請假了”
盡管心裏奇怪有什麼急事連學都不讓上了,還來接自已,但張誌強本身是個寡言少語的人,並沒繼續問下去,而是和叔叔一起出了教學樓,坐上了他的三八大杠自行車後座默默的回家了。
到家後發現家裏好多人並且很喧嘩 ,但當他們看見張誌強後全都安靜了下來,沒人說話但全部投來憐憫的眼神,不明所以的他徑直走向堂屋(平房中間正廳),突然見到右手邊一席白布蓋著一具冰冷的屍體。
正當他大腦宕機的,父親張利國和弟弟張誌興一塊過來拉著他跪下嚎啕大哭時,頓時整個人如遭重擊,因為他明白,白布蓋著的肯定是一家四口裏的女性,兩個孩子的母親。
直到舅舅過來替母親鳴不平,才知道事情原委。原來前幾年棉花行情好,舅舅那邊邊有閑田在招租,父母一合計就找親朋好友借錢承包了二十畝田地種棉花,承包期五年先付三年租金,三年後再付清。
這本來是勤勞致富的好想法,卻不想父母在承包地再次為瑣事爭吵,張誌強母親李菊年一氣之下想不開竟喝農藥自殺。
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張利國一人無力繼續耕種二十畝地,在商量退還租金失敗後隻能將張誌強和張誌興托付給自己的老父母照料。麵對債務壓力的他隻能背井離鄉,南下到海濱市打工,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張誌強和張誌興正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了。
都說隔代親,可張誌強每次從學校回來都隻聽到爺爺向奶奶抱怨“我這是作了什麼孽哦,撫養了竹子又撫養竹筍”
當時張誌興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直到成年後才知道親生爺爺在留下幾他爸爸和幾個兄弟姐妹後去世了,他們都是後爺爺撫養長大的,這沒想到撫養長大的孩子如此不爭氣,又把他自己的兩個兒子丟給他撫養,心裏是一百個不情願。
就這樣張誌強一下就成了一棵失去家庭溫暖的小草,弟弟張誌興活潑好動,一放學就出去找小夥伴玩耍,這時的爺爺總喜歡對著張誌強罵“你看你們兩兄弟,一放學人都不見了,還知道落屋不”
張誌強聽爺爺這麼罵放學後也就大門不出了,放學後回家讀書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和愛好,就這樣勉強讀完了初三,父親張利國打工寄回來的錢本不足以還清債務 ,兄弟兩個人同時上學已經負擔不起了,隻能休學在家。這一年,張誌強剛滿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