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初中完後的張誌強休學在家 ,剛開始以書為伴。可90年代的農村還沒網沒手機,想看更多的書隻能去租書看,可家裏還負債累累不可能支持,對張誌強來說書本才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那怎麼掙租書費用呢?剛休學是夏季,很多農村人下水去湖裏采藕尖補貼家用,所謂藕尖就是蓮藕沒長大的嫩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張誌強把自己想法告訴了奶奶“奶奶,我想和叔叔一起下湖采藕尖掙零花錢”
奶奶連忙誇他懂事“好,我讓你大叔帶著你,藕尖采好後我幫你捆好去賣”,原來父親和叔叔都是曾靠采藕尖補貼家用。就這樣十四歲的張誌強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自力更生之旅。
奶奶和叔叔之所以放心讓張誌強一起下水去來采摘藕尖,是因為附近的湖盡管麵積很大,卻是個淺水湖。蓮藕也喜淺水,超過一米水深基本不生長,再說水邊長大了孩子基本懂事起就學會了遊泳,采藕尖又是很多人一起,從沒出過事。
叔叔帶張誌強下水采藕尖時遇到很多左鄰右舍,其中包括李順,一個比他大五歲的小夥,兩人並不並親近,但就是他第一次帶著張誌強去鎮子上租書,才讓他知道了原來想讀書又想省錢,是可以租來看的。
采摘藕尖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宋代詩人楊萬裏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名句,而采藕尖就是找那種剛出水或者沒出水的荷尖順藤而下,在根部把藕尖枝折斷拉出水即可,有時自己也會挑最鮮嫩的藕尖洗洗直接啃起來解饞。
在水中幹活不能待太長時間,當手上皮的皮膚起皺嚴重時就要上岸了,勤快的人都是休息兩個小時再下水,也有的人隻下一次水後就回去休息了。等采把采好後已經接近晚上了。
采好的藕尖回家交給奶奶,吃過晚飯後他十分熟練的將藕尖折斷成一根筷子左右長度,然後使用細麻繩綁雙層泡在水中,等早上拿到鎮子上去賣,也有的地方叫趕集。90年代不同的地方不一樣,我們的鎮子上天天開街買賣,但有的地方平時不開街買賣,隻有固定的日期大家統一來街市買賣,所以叫趕集。
鮮嫩的藕尖很受歡迎,菜販子在藕尖上市時都會去掃街,看誰有就全部打包買走,他們送到市裏去賺差價。當然,他們是全部打包開出的價格也會低一些。如果你也可以在街邊隨便找個空位零賣,價格會比賣給價販子高一些,但須要幾個小時才能賣完。大部份人都是直接賣給菜販的,農村人也會算經濟賬,時間就是金錢啊。
那時下水采一天的藕尖大約可以賣十多塊到三十塊左右,對於九十年代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奶奶每次隻給一塊作為零用錢,其他的都被用來償還親朋好友債務。但這對張誌強來說足夠了,因為租書費用是一本五毛一天,還有節餘,雖然藕尖有季節性隻能采一個多月,但還有別的方法掙那每天一塊錢的零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