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總述六鎮起義,接下來還有穿插,不懂的地方後麵還有介紹,大家不要急啊。故事要從公元523年的六鎮起義說起。
以六鎮起義開始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六鎮,一般是指沃野(今內蒙古五原縣)、懷朔(今內蒙古固陽縣)、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撫冥(今內蒙古四王子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縣與河北尚義縣交界)、懷荒(河北省張北縣)。六鎮之外,又有禦夷等鎮。大部位於北魏的北方邊境,即今內蒙古境內。六鎮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北魏原來一直以平城為國都,為了防禦北邊的柔然南下,拓跋燾設此六鎮,以拱衛都城。
公元523年,柔然入侵六鎮,懷荒鎮民請求開倉取糧,武衛將軍於景無理拒絕,鎮民不勝忿恨,遂起兵造反,殺了於景。不久,沃野鎮民破六韓(姓)拔陵(名)亦聚眾起義,殺鎮將,改元真王。其餘各鎮,往往響應。起義隊伍迅速擴大。破六韓拔陵引兵南向,派別帥衛可孤包圍武川和懷朔兩鎮。朝廷派臨淮王或都督北討諸軍事。彧為人膽小,頓兵不進,武川、懷朔俱為起義軍所陷。不久,破六韓拔陵與彧激戰於五原,彧大敗,朝廷罷了他的官。這時,魏肅宗改派李崇率兵前往討伐,雙方戰於自道,李崇副手崔逼被打得單騎逃命。李崇親自迎戰,也出師不利。起義軍聲勢更大,二夏(夏州、東夏州)幽、涼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朝廷見此情況,慌忙下詔“改鎮為州,諸州鎮軍貫(軍籍),非有罪配隸者,皆免為民”。並派黃門侍郎酈道元為大使,撫慰六鎮,但這些籠絡政策根本不起作用,起義之勢一發不可收。公元524年,在高平鎮(今甘肅固原),有赫連恩等人的起義,推敕勒首長胡琛為高平王。在秦州(甘肅天水),有羌人莫折大提起義。在秀容(山西忻縣),有乞伏莫於的起義。在關中一帶,有被遷徙到關中的蜀人起義。在汾州一帶,有胡人起義。幾乎整個魏的北境、西境、東北境,都在起義浪潮衝擊之下。
公元524年夏天,羌人和氐人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和新秦州(今甘肅武都、成縣一帶)起義,反抗北魏統治,推莫折大提為首領。不久,莫折大提死,他的兒子莫折念生繼位,自稱天子,設立百官。向東攻下了歧州(陝西鳳翔南),殺北魏都督元誌。向西攻下了涼州。後來,在黑水(陝西興平西)為魏將崔延伯、蕭室寅戰敗,退回隴西。
公元527年春,莫折念生率部反攻,大敗蕭寶寅於涇州(甘肅鎮原),攻占了東秦州(陝西隴縣)、北華州(陝西黃陵南西),東下潼關,威脅洛陽。北魏統治者一麵調集大軍防守,一麵收買起義軍將領,進行分化。這年秋天,莫折念生被叛徒殺害。以後,這支起義隊伍大部集合千萬俟醜奴領導之下。公元530年,萬俟醜奴在關隴地區為魏將爾朱天光所滅。
魏無法對付破六韓拔陵起義軍,便請柔然王阿那瓌前來助戰。公元525年,阿那瓌率柔然兵十萬,自武川西向沃野,進擊起義軍。破六韓拔陵軍被擊敗,部眾二十萬人降魏。魏將起義軍分化瓦解,派往內地冀(河北冀縣)、定(河北定縣)、瀛(河北獻縣)三州就食,想就此撲滅起義烈火,然起義軍分散到三州後,活動並未停止,他們又在三州展開了鬥爭。
胡琛起義軍據有高平,聲勢也很大。胡琛大將萬俟醜奴等進攻魏涇州。
這時,攻破莫折念生的魏將蕭寶寅、崔延伯引兵駐於安定,兵眾十二萬,鐵騎八千,軍威甚盛。醜奴先以輕騎擾之,不等交戰,就故意避走。崔延伯十分驕傲,派兵出擊。將戰,有起義軍數百騎手持降書,請求緩師。崔延伯未及閱視,起義軍從東北殺出,與偽降數百騎彙合,腹背夾擊。起義軍皆輕騎,而魏兵騎步相雜,戰久疲乏,被起義軍打得慘敗,死傷近二萬人。崔延伯再次孤軍出擊起義軍,又被起義軍打敗。崔中流矢死,士卒死者萬餘人。這次勝利,意義重大。史稱:“時大寇未平,複失驍將,朝野為之憂恐。於是賊勢愈盛。”
公元525年,柔玄鎮民杜洛周聚眾起義,據上穀(河北懷來縣),改元真玉,懷朔鎮人高歡、尉景等皆從之。不久,魏安州石離、穴城、斛鹽三地戍兵響應,合眾二萬,歸於社洛周旗下。杜部向南發展,連克幽州、定州。後來,杜洛周為葛榮所殺,這支隊伍歸入了葛榮領導的起義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