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6年,沃野鎮降人鮮於修禮等起兵據左城(河北唐縣境),又攻破定州、燕州(京郊昌平)。鮮於修禮為內部叛徒殺死,葛榮代統部眾,於博野縣境(河北博野)擊殺魏大將元融,自稱天子,立國號為齊,改元廣安。葛榮都是北魏末眾多起義軍力量最強的一部,號稱百萬之眾,占有冀州、定州、瀛州、滄州、殷州五州地。葛榮軍南下,前鋒已過汲郡城(河南汲縣),危及洛陽,朝廷大震。公元528年,爾朱榮親率騎兵七萬,以侯景為前鋒,東出滏口,在鄴城北大破葛榮軍。葛榮被俘,被解到洛陽殺害。
在起義高潮近於平息時,又出現了邢杲起義。這次起義,是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的一個悲壯的尾聲。
邢杲是魏幽州乎北府主簿。公元528年,他帥河北流民十萬餘戶在青州起義,自稱漢王,改元天統。起義堅持了八個月之久,後在濟南被魏上黨王無穆及爾朱兆打敗。邢杲犧牲。
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是北魏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具有鮮明的特色,與中原曆次農民起義不同,這是一次鮮卑、羌、氏、漢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北魏黑暗統治的聯合行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統治,促進了這個日益走向腐朽的政權的瓦解。
北魏的分裂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北魏皇朝徒具形式,實權落到了靠鎮壓起義起家的爾朱榮手中。
爾朱榮的父親“家室豪擅,財貨豐贏(盈)”,與北魏朝廷關係十分密切。“朝廷每有征討,輒獻私馬,兼備資糧,助裨軍用。高祖嘉之,除右將軍,光祿大夫。”北魏都城遷洛陽後,朝廷亦給他家以特殊照顧,允許“冬朝京師,夏歸部落。”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爆發後,爾朱榮“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積極鎮壓人民起義,侯景、賀拔嶽、高歡等人都先後投靠了他,成為北魏後期一支主要的軍事勢力。
當時,朝廷政治昏暗,胡太後權傾天下,與兒子孝明皇帝不合。公元528年,孝明帝密令駐兵在晉陽(山西太原)的爾朱榮來洛陽,脅迫胡太後。爾朱榮令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魏孝明帝又密令爾朱榮不要來洛陽。胡太後用毒藥鴆死孝明帝,立臨洮王寶暉世子釗為帝,年方三歲。爾朱榮立長樂王之子修為帝(魏孝莊王),以“入匡朝廷”為名向洛陽進兵,殺北魏朝臣二千多人,沉胡太後及幼主於黃河,史稱河陰之變。經過這一次大屠殺,北魏朝廷實力幾乎全部被消滅。爾朱榮盡掌朝政,視孝莊帝為傀儡,引起孝莊帝及朝臣不滿。永安三年(530)九月,孝莊帝設計殺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聞訊輕騎至洛陽,殺孝莊帝。立獻文帝之孫廣陵王恭,是為節閔帝。爾朱兆令部將高歡為冀州刺史,統率六鎮流民。這些流民大多是葛榮餘眾,約二十萬餘,流入並州,窮困無以為生,多次舉行反抗,都遭到爾朱部的殘酷鎮壓。公元531年,高歡率流民到山東,據有冀、殷二州,勢力進一步擴大,於公元533年消滅爾朱氏,殺節閔帝,另立元修為帝(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受高歡的控製,於公元534年逃出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從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兩國。高歡立元善見為帝(魏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宇文泰於公元535年殺死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帝(西魏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東、西魏的軍政大權,分別掌握在高歡、宇文泰的手裏。北方又進入了分裂時期。
至此,北朝男一號高歡男二號宇文泰正式進入龍爭虎鬥階段。關於為什麼選高歡作為男一號,純粹個人喜好,因為比較傳奇,雖然宇文泰也很傳奇,但是比較他還是個年輕的孩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