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外十二州:漢光武帝建武11年(公元35年)廢朔方入並州,則有豫州部六,冀州部九,兗州部八,徐州部五,青州部六,荊州部七,揚州部六,益州部十二,涼州部十二,並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共九十八。其中二十七王國相、七十一郡太守。

刺史--每州一人,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為州牧,正式成為郡的上級,二千石,其職責也由監察變為軍政最高長官,天下方亂,各豪強紛紛割據自重,如袁紹為冀州牧,劉表為荊州牧等。

-治中從事:主州選署及眾事

-別駕從事:校尉行部則奉引,錄眾事

-簿曹從事:主財穀簿書

-功曹功書:掌選用

以下據《後漢書-郡國誌》,在漢順帝年間:

①涼州部刺史--郡12,縣、道、候國98

*隴西郡:11城,人口2萬9637

*漢陽郡:13城,人口13萬138

*武都郡:7城,人口8萬1728

*金城郡:10城,人口1萬8947

*安定郡:8城,人口2萬9060

*北地郡:6城,人口1萬8637

*武威郡:14城,人口3萬4226

*張掖郡:8城,人口2萬6040

*酒泉郡:9城,人口1萬2706

*敦煌郡:6城,人口2萬9170

*張掖屬國:屬國都尉,5城,人口1萬6952

*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1城,人口4733

②並州部刺史--郡9,縣、邑、侯國98

*上黨郡:13城,人口12萬7403

*太原郡:16城,人口20萬124

*上郡:10城,人口2萬8599

*西河郡:13城,人口2萬838

*五原郡:10城,人口2萬2957

*雲中郡:11城,人口2萬6430

*定襄郡:5城,人口1萬3571

*雁門郡:14城,人口24萬9000

*朔方郡:6城,人口7843

③交州部刺史--郡7,縣56

*南海郡:7城,人口25萬282

*蒼梧郡:11城,人口46萬6975

*鬱林郡:11城

*合浦郡:5城,人口8萬6617

*交趾郡:12城

*九真郡:5城,人口20萬9894

*日南郡:5城,人口10萬676

④冀州部刺史--郡、國9,縣、邑、侯國100

*魏郡:15城,人口69萬5606

*钜鹿郡:15城,人口60萬2096

*常山國:13城,人口63萬1184

*中山國:13城,人口65萬8195

*安平國:13城,人口65萬5118

*河間國:11城,人口63萬4421

*清河國:7城,人口73萬418

*趙國:5城,人口18萬8381

*勃海郡:8城,人口110萬6500

⑤兗州部刺史--郡、國8,縣、邑、公、侯國80

*陳留郡:17城,人口86萬9433

*東郡:15城,人口60萬3393

*東平國:7城,人口44萬8270

*任城國:3城,人口19萬4156

*泰山郡:12城,人口43萬7317

*濟北國:5城,人口23萬8897

*山陽郡:10城,人口60萬6091

*濟陰郡:11城,人口65萬7554

⑥青州部刺史--郡、國6,縣65

*濟南國:10城,人口45萬3308

*平原郡:9城,人口100萬2658

*樂安國:9城,人口42萬4075

*北海國:18城,人口85萬3604

*東萊郡:13城,人口48萬4393

*齊國:6城,人口49萬1765

⑦豫州部刺史--郡、國6,縣、邑公、侯國99

*潁川郡:17城,人口143萬6513

*汝南郡:37城,人口210萬788

*梁國:9城,人口43萬1283

*沛國:21城,人口25萬1393

*陳國:9城,人口154萬7572

*魯國:6城,人口41萬1590

⑧徐州部刺史--郡、國5,縣、邑、侯國62

*東海郡:13城,人口70萬6416

*琅邪國:13城,人口57萬967

*彭城國:8城,人口49萬3027

*廣陵郡:11城,人口41萬190

*下邳國:17城,人口61萬1083

⑨揚州部刺史--郡6、縣邑、侯國92

*九江郡:14城,人口43萬2426

*丹陽郡:16城,人口63萬545

*廬江郡:14城,人口42萬4683

*會稽郡:14城,人口48萬1196

*吳郡:13城,人口70萬782

*豫章郡:21城,人口166萬8906

⑩荊州部刺史--郡7,縣、邑、侯國117

*南陽郡:37城,人口243萬9618

*南郡:17城,人口74萬7604

*江夏郡:14城,人口26萬5464

*零陵郡:13城,人口100萬1578

*桂陽郡:11城,人口55萬1403

*武陵郡:12城,人口25萬913

*長沙郡:13城,人口105萬9372

⑾幽州部刺史--郡、國11,縣、邑、侯國90

*涿郡:7城,人口63萬3754

*廣陽郡:5城,人口28萬600

*代郡:11城,人口12萬6188

*上穀郡:8城,人口5萬1204

*漁陽郡:9城,人口43萬5740

*右北平郡:4城,人口5萬3475

*遼西郡:5城,人口8萬1714

*遼東郡:11城,人口8萬1714

*玄菟郡:6城,人口4萬3163

*樂浪郡:18城,人口25萬7050

*遼東屬國:西部都尉,6城

⑿益州部刺史--郡、國12,縣、道118

*漢中郡:9城,人口26萬7402

*巴郡:14城,人口108萬6049

*廣漢郡:11城,人口50萬9438

*蜀郡:11城,人口135萬476

*犍為郡:9城,人口41萬1378

*牂牁郡:16城,人口26萬7253

*越巂郡:14城,人口62萬3418

*益州郡:17城,人口11萬802

*永昌郡:8城,人口189萬7344

*廣漢屬國:故北部都尉,3城,人口20萬5652

*蜀郡屬國:故西部都尉,4城,人口47萬5629

*犍為屬國:故南部都尉,2城,人口3萬7187

全國總共有郡、國105個,縣、邑、道、侯國1180個,人口4915萬220人。

4 國:

諸侯王--皇子封王,諸侯王子封侯,皆不得治民,國最大不過一郡

*相:治民,如太守,二千石

*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非王臣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主盜賊

*郎中令:一人,千石

*仆:千石,主車及馭

*治書:比六百石

*大夫:比六百石

*謁者:比四百石

*禮樂長:主樂人,比四百石

*衛士長:主衛士,比四百石

*醫工長:主醫藥,比四百石

*永巷長:宦官,,比四百石,主宮中婢使

*祠祀長:主祠祀,比四百石

*郎中:二百石

5 公:

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後改為宋公;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後改為衛公

6 郡:

太守--二千石,丞一人,邊郡無丞,有長史,王國相亦如此,漢光武帝撤銷了郡尉一職,廢除了地方常備軍,包括原來的水兵、步兵、車兵、騎兵等,使得太守和王國相也無兵可領,從武職變成文職官員,大的戰爭隻能依靠中央軍。中央軍派駐地方的有黎陽營(駐守黃河以北,由幽、冀、並州的騎、步兵組成,謁者一人,為監軍,秩四百石)、漁陽營(漢安帝設置,防鮮卑)、雍營(鎮守舊京長安三輔,是洛陽的西側屏障),還有邊防軍,如匈奴中郎將、度遼將軍、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等。

-功曹使:掌選署

-倉曹使:掌倉庫

-戶曹使:掌民戶

-決曹使:掌斷案

-賊曹使:掌刑獄

-督郵:掌監屬縣

7 縣:

萬戶以上大縣置令一人,千石;次縣置長,四百石;小縣置長,三百石;侯國之相,納租於侯,秩次亦此,封侯滿千戶者置家丞。蠻夷地區設縣稱作“道”。公主所食湯沐稱作“邑”。其餘鄉、亭、裏與秦製同。

(四)兩漢俸祿製度

漢代的賦稅主要由五部分組成:據《漢書-食貨誌》

①田租:采用十五稅一,後改三十稅一,從漢文帝前元13年(公元前167年)至漢景帝前元2年(公元前155)的十二年裏,國家全免天下田租,此後以三十稅一征收直至西漢滅亡。

②算賦:屬於人頭稅,凡15歲至56歲的男女,每人每年上繳120錢。商人加倍征收。

③口賦:兒童人頭稅,凡7歲至14歲兒童,每人每年上繳20錢。

④更賦:代替徭役的稅金。按照漢朝法律規定,凡15歲至56歲的男子,要服兵役2年,每人每年在郡上服役1個月,叫做更卒。想不服役者,每月交2000錢抵償,稱作踐更。每人每年還要戍邊3天,不去者,交300錢可免,叫做過更。民家養馬一匹,可免三人徭役。有爵者不服徭役,五大夫爵以上者,還可免家中一人徭役。爵位可用糧食來買,但不能用錢直接購買,需要購爵位者自己把糧食送到指定的地點,如邊地。上造價六百石、五大夫價四千石、大庶長一萬二千石,這樣就鼓勵了農民生產糧食,商人為了購爵,就要向農民買糧,使得農民手裏有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