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奶奶,再給你講講,武林門派,記住哦。六大門派
少林武當峨眉華山昆侖崆峒
天下第一大武林幫派,由遍布天下的乞丐組成。在武俠小說家構築的江湖世界裏,自唐代迄清代,均有丐幫的存在,綿延達數百上千年,可謂曆史悠久。丐幫形似散亂,實則組織十分嚴密,弟子們十分忠誠,紀律管轄極嚴。除幫主為一幫之尊外,另設長老數人,分舵多處,其弟子地位高下一般以背負口袋的多少而論,九袋最高,一袋為最低。丐幫主往往武功高強,但又非天下第一。丐幫的最大本領是弟子散布四方,隨時隨地能夠組織起隊伍投入戰鬥,而且跟蹤放哨,監視敵情,更是丐幫的過人之處。因此舉凡大俠們欲要完成某件功澤武林的大事時,一般都找丐幫協助,而丐幫也向來義薄雲天,為了正義和友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丐幫的級成人員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人群,但他們個個錚錚硬骨,品格高尚,極少出現卑劣之徒,因此在諸多武俠小說家浩若煙海的作品中,大約唯有丐幫一直作為正麵角色出現,方為真正的“名門正派”。其餘自少林、武當以降,無不曾被寫成難破權欲關的反麵形象。這或許表現了武俠小說家們的平民意識:一則熱衷於除暴安良、行俠仗義、抑強扶弱的開俠小說創作的作家們,本就天然具有濃烈的平民意識,尊重百姓而蔑視權威;二則丐幫要永遠成其為丐幫,自然須一直餐風露宿,行走於荒郊野外街頭巷尾,它的存在便決定了它不變的意識。對於丐幫的內組成,不同的小說家說法略異了著名的丐幫幫主可以說是金庸筆下的洪七公和黃蓉(見《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洪七公的豪放不羈、遊戲風塵與黃蓉的機智百變、法度嚴謹成了以後丐幫幫主的共同性格特征。在金庸筆下,丐幫的獨特武功是打狗棒法,以一根綠玉竹杖將丐幫本應艱苦異常的生涯點化得詩意盎然。打狗棒法隻是曆代幫主相傳。據說丐幫還有一些社會的信符,流落在江湖之上,凡持令符者出現,有如幫主親臨;有時甚至幫主也得聽命於持符之人,調撥幫眾為主驅遣。所幸小說家們未令令符入屑小之徒手中,否則不堪設想。丐幫初有南派、北派之分,至明代,又有“窮家幫”出現,它們多次參與了江湖種種風波,卻始終未能成為主角而叱吒風雲於一時,這又反映了武俠小說家們的某種局限或疏忽。丐幫的以上事跡,均係小說家言,而現代實際生活中的乞丐狀況,與之略有不同。在曆史上,乞丐是兼容於社會三教九流之間的一個特殊階層,有組織的乞丐更已成為一種職業。乞丐們雖然沒有小說中那樣整齊統一的組織形式,但以一幫一派而生存於世乃勢所必然,他們同五花八門的勢力過往甚密,成為黑社會的一部分。據考查,乞丐中的首領稱“花子頭”,花子頭手裏有一根皮鞭,是專製乞丐用的形具,也是一種權力象征。隻要幫中人犯了幫規,輕者驅除出幫,趕出本地,重者打死勿論。在現代中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唐明皇被皇奸臣迫害,化裝逃出宮殿,流浪江湖,落入討要的乞丐群落,交下了不少哥兒們朋友,當上了花子頭。不久,他的皇帝身分顯露,眾乞丐跪拜真龍天子,發誓要為龍頭大哥報仇。唐明皇說:“有朝一日,重登寶殿,朕要把所有奸臣壞人殺掉,讓咱們窮哥兒們揚眉吐氣!”丐幫兄弟們問:“到那時您還能認識我們這幫窮哥兒們嗎?”唐明皇為了不忘共患難的窮哥兒們,用皮條編製一根龍形的黑皮鞭,起名叫“龍鞭”。然後把龍鞭掛在牆上,雙膝下跪發誓道:“這把鞭子上打君,下打臣,亦打丐幫變心人。我登基後若變心,你們任何人都可用這把鞭子打我,打我勿論”。唐明皇留下了這根龍鞭,並被敬為丐幫始祖,千百年沿襲下來,乞丐們見了鞭子又敬又怕。這個傳說表明了地位低下的丐幫組織為嚴明法紀而尋找權威的需要。在當代社會中,職業乞丐仍然存在,其組織形式、活動特點等仍保留了許多曆史特點。
少林派
武林第一門派,無論在曆史上還是武俠小說中都被視為中華武學的泰鬥。少林寺僧眾習武源遠流長。早在北魏年間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裝僧眾保衛寺廟財產。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混戰,割據洛陽的王世充與占據關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帶廝殺。少林寺洞察時局,決定站在李世民一邊。寺僧率眾以拒偽師,幫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穩後,少林寺“屢被恩寵”,還被特準建立武裝僧兵。從此,少林寺形成育經拜佛與練武並重的傳統。到了明代中葉,少林寺棍法已自成一派,寺僧參加了江浙沿海抗擊倭寇的戰鬥,在各路應募兵馬中“最為驍勇”,於是聲名大震。明朝亡後,一些前朝遺老隱身少林寺,“殫精奮力於技擊之練習”,為“滅胡興漢”之謀。相傳顧炎武抗清挫敗,曾路過少林寺,作五言長詩追憶少林武僧隋末立功、明代抗倭的功績,哀歎“豈無材傑人,發憤起頹廢”。又傳明朝宗室朱德疇入少林寺剃度為僧,後為少林寺主持,號“痛禪上人”。他曾主持製定“少林寺十戒”,第一戒即為“肄習少林技擊者,必須以恢複中國為誌願,朝朝勤修,無或稍懈。”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少林武功在順治、康熙數十年間,即有“天下武功在少林”一說。當時的武功高手呂四娘、白泰官、馬和尚、甘鳳池都自詡少林真傳。一些反清團體也借重少林寺的聲望。《洪門問答》寫道:“武從何處學習?在少林寺學習。何拳為先,洪拳為先。有何為證,有拳為證:猛勇洪拳四海聞,出在少林寺內僧,普為天下歸洪姓,相扶明室定乾坤。”由此可見,武俠小說中推崇少林寺,絕非妄談。少林寺深深陷入武林糾葛,還與它的鬆散的管理有關。早在明朝時,“中州僧眾不納度牒,今日削發為僧,明日長發為民,任自為之”。白蓮教興起後,少林寺眾多俗家弟子踴躍加入,受挫時又回寺避難。社會上一些“長槍大矢、其技最悍”的強人“亦每削發變形入比丘中”。而少林僧人中一些武功高手也經常借募化之機雲遊四海,到處比武獻技。少林寺與江湖武人的雙向交流,既豐富了少林武功,又傳布了少林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