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自身的實戰水平,絕對不能滿足於武術對抗所取得的勝利,散打冠軍被小流氓打得頭破血流,其實旁人無須責難這位散打冠軍!其原因就在於武術對抗與實戰對抗有著巨大差別!
(四)回來吧,“警覺”!
武術對抗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失去了在對敵鬥爭中絕不能失去的能力,即“警覺心態”!一個武士一旦失去了“警覺心態”,我以為他便稱不上武士,因為他無法應付來自各方麵的明的暗的突然攻擊和偷襲!
若習武為了參加比賽或公開切磋取得勝利,不具備警覺心態自然可以!若習武是為了實戰,那麼,警覺心態的失去就等於生命的失去!
傳統武界有許多名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無人似有人”等。現代武術界對此不屑一顧。其實這些武諺不單指練拳時的一種精神狀態,更指平時的警覺心態!我有一位師父左手從不離煙杆(到他去世時左手還握著煙杆),被人請客時從來背牆而坐,兩腳從不前伸,保持隨時起立的狀態!也許在現代武者眼中看來這是多麼的不適時宜,但若從實戰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實實在在深有必要!現代武術所失去的警覺心態,正是實戰自衛中最可寶貴的東西!
(五)德、武分離。
武德是習武者的職業道德,武術界曆來強調這一點。但對“後發製人”,“點到為止”諸如此類的武林“規矩”,我深不以為然!
先發,後發不是指外形動作,而應該指心理臨戰狀態!凡先發者,是精神上進入攻擊狀態,而非指動作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先發製人,後發(處於被動狀態)製於人,根本沒有“後發製人”之說!有些人把“後發先至”與“後發製人”混同起來,這是不對的。“後發先至”是指動作上讓對手“先發”,但精神上卻是自己“先發”,因為就雙方而言,他主動,因而“後發”能夠“先至”!
至於“點到為止”,從實戰的角度來看,更是可笑!在實戰中,當在要挾、劫持對手時,也許會“點到為止”吧?否則,生死關頭,誰敢“點到為止”誰就倒黴!有人在力擊之下尚且受到對手的垂死反擊,一“點”之下又怎能讓對手束手就擒?茲舉一例如下:某市散打冠軍一次在電影院中被踩了一腳後大怒,不料對手身後竟有五六人之多,此冠軍即被揍得鼻青臉腫。心有不甘,約了師兄弟七八人,終日到電影院門口候著。終有一日,那踩他一腳的人出現,此冠軍與師兄弟二人即上前夾攻,以空心鐵棍猛擊此人頭部,將其搗打倒在地!被擊者滿麵流血,卻又從地上爬起拚打!又用鐵棍猛擊,又倒地,又爬起……如是三番,冠軍終於心裏發毛,將對手打倒後迅速逃離現場了,一走了之。試問,散打冠軍與其師兄二人用鐵棍將人擊倒三次,對手竟然三次爬起拚打。若這二人“點到為止”,後果又會是什麼呢?
習武之人必須講究武德。但講武德與“後發製人”“點到為止”是兩回事,我這樣認為。不講武德,害人害己,下場必定可悲;若武術受武德製約而不能盡情發揮,這武德豈不也是一個“害人精”?
武林中有太多的約束,太多的規則!如果僅僅約束一個人的道德,未為不可!如果約束的是武術本身,則大錯特錯!許多習武者在初入武門時師父就諄諄告誡“不可亂用”,一些初學者也曾向我來信表白“不會和別人動手的”,這是無形中背起的包袱!這種包袱一旦背起來,就會缺少武者所不可或缺的鬥誌,沒有鬥誌,豈可稱為“武者”?!這種武者,肯定沒有打鬥“氣質”,沒有衝殺“氣魄”!真正習武者,在達到化境之前,都在無形中透出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人望而生畏;在達到化境後,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不可動搖的氣勢,讓人望而生敬!
起點中文網
www.cmfu.com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