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阿彌陀佛的說法印和接引印是一般人較為熟悉,但其實這手印也在釋迦牟尼佛身上出現過,隻是現在我們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彌陀佛的說法印和接引印特別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別。再加上九品九生印,這是阿彌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時,所示現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現,給他們導引而九個手印並不是一定如此,隻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阿彌陀佛也可能相應於因緣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眾生時,示現法界定印,安住在圓滿法性。
了解了這個因緣,我們就能更正確的認識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結手印時,有以下的注意事項。在《大日經疏》卷十三引述善無畏三藏之說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時又極恭敬。要在尊室外之中用語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淨手,漱口,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大意是說結手印時,在環境上要選擇清潔的靜室,沐浴淨身,端正儀容,結跏趺,方可結印。若無法沐浴,也要先淨手、漱口,以香塗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此外,《青龍寺儀軌》中亦說,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悉地。
此外,經中也說,結契印時,不應於顯露處,如《陀羅尼集經》卷一中說:“露處作印咒法者,為惡鬼神之所得便。”又說,於本尊像前作印,應以袈裟或淨巾覆蓋。所以日本東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結印,但是台密則無如此。
第二章十指的別稱
密教中對結印之兩手及十指有特殊的稱呼,一般稱兩手為二羽、日月掌、二掌;稱十指為十度(十波羅蜜)、十輪、十蓮、十法界、十真如、十峯。並將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配於定與慧,理與智等,如下表所列:(略)
而將五指配於五蘊、五佛頂、五根、五字、五大等;十指配於十度,如下表所列:(略)
其中,以五字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攝大軌》、《蓮華部心軌》。
以五大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胎藏梵字次第》、《胎藏備在次第》、《大日經》、《大日經疏》、《胎藏四部軌》、《蘇悉地經》、善無畏譯《尊勝軌》、《吽迦陀野軌》。
以五根來代表者則出於《阿閦軌》,以五蘊表之者,則出於金剛智所譯之《毗沙門天王軌》。以五佛頂表之者,則出於不空譯《一字頂輪王軌》、《奇特佛頂軌》、《藥師消災軌》。
第三章密教的基本手印
密教之手印極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四種拳為基本印,其十二合掌、四種拳如下。
十二合掌:
第一堅實合掌,梵文寧尾拏(nivida):合掌,掌中堅相著,十指微離。
第二虛心合掌,梵文三補吒(samputa):十指齊等,頭相合,掌心微開。
第三未敷蓮合掌,梵文屈滿羅(kudmala):如前,空掌內,使稍穹。
第四初割蓮合掌,梵文仆拏(bhagna):二地二空並相著,餘六指散開,即八葉印也。
第五顯露合掌,梵文嗢多那惹(uttanaja):仰兩掌相並,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文阿陀羅(adhara):並兩掌而仰,指頭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狀,似飲食印也。
第七歸命合掌,梵文缽羅拏摩(pranama):合掌,十指頭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剛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文微缽哩哆(viparita):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文毗缽囉曳薩哆(Viparyasta):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橫拄指合掌,梵文啼哩曳(tiryak):仰二手掌,令二中指頭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文阿馱囉(adhara):覆兩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文同於第十一:並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