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熊圖騰(1 / 1)

附錄一

熊圖騰

鄂溫克人對於將熊作為本民族圖騰崇拜的表現方式,不同於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沒有崇拜對象的標記和圖騰象征物,他們的表現方式主要是在稱呼、禁忌和風葬儀式上。

鄂溫克人的祖先對熊有著極其尊敬的稱呼。他們將公熊稱為“合克”,母熊稱為“額沃”,這是鄂溫克人對父係、母係最高輩的稱呼,既“曾祖父”“曾祖母”的意思。他們將自己看作是熊的後裔,將熊尊稱為祖先。

狩獵中的鄂溫克人有很多禁忌,他們的語言中禁止涉及“打圍”“打獵”這樣的字眼,打到獵物也隻能說“老天爺賜給你點東西”。遊獵時期的鄂溫克族人嚴禁獵殺熊,即便在捕獵途中遇到熊也要悄然退去,或者放下狩獵工具以示虔誠,隻有在迫於自衛的情況下才會殺死熊。

15世紀之後,由於森林中食物極為短缺,鄂溫克人開始獵熊,在漫長的歲月裏形成了獵熊、食熊、為熊實行風葬的一套煩瑣、複雜而莊重的儀式。

開始獵熊後鄂溫克人仍不許任何人說鄂溫克人殺死了熊,隻能說“熊睡著了”之類的話。他們將殺熊、剝熊皮的獵刀稱作“刻爾根基”,即什麼也割不開的鈍物,將後來傳入的別力彈克槍稱為“呼翁基”,即吹火筒。

獵到熊後,首先由負責運輸任務的鄂溫克婦女牽著馴鹿將熊馱回駐地,再由整個家族共享。食熊前“

烏力楞”(由有血緣關係聯係在一起的原始家庭公社)的全體成員圍坐在篝火旁,最年長者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勺倒進火堆祭火神,大家齊聲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後在“烏力楞”的首領“新馬馬楞”的帶領下發出一片烏鴉般的“嘎嘎”叫聲,表明是烏鴉在吃熊肉,不是鄂溫克族人。“新馬馬楞”把熊油平分給每個人,之後開始分食熊肉。

鄂溫克人認為動物是有靈魂的,動物的五髒及大腦是靈魂停留的所在,因此熊的大腦、眼睛、食道、心、肝、肺等內髒絕對不許食用,否則就會觸怒神靈,給狩獵和種族帶來災難。

給熊施行的風葬日儀式之前,鄂溫克人首先將熊的頭部、內髒等部位留下,連同各掌五趾,右上肋骨兩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兩根,用樺樹紙條整齊地捆在一起,再用柳枝橫攔六道。

風葬儀式程序繁雜:在樹林中選擇枝葉茂盛的粗大鬆樹,將相鄰的兩棵樹相對內側削成平麵,橫刻十二道深溝,將木炭、鮮血和各種野花將平麵抹得五顏六色。同時要將熊頭方向一側的第六道溝砍出刀口,用以鑲嵌熊的一雙眼睛。完成後,需要將熊骨掛在事先安放好的兩棵樹中間的橫木上。這時參加風葬儀式的人都要像死了親人一樣痛哭,以表示哀悼。

參加風葬儀式的人往往是“烏力楞”的全部人口,甚至是

整個氏族的全部成員。整個儀式尤其莊重虔誠,充滿了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古代鄂溫克人對去世的族人也實行風葬,雖然儀式不同,但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鄂溫克人對熊的圖騰崇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