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
20世紀是物質文明飛躍前進的時代,但是精神文明有沒有同樣進展呢?恐怕遠遠落後於物質文明或科學文明吧。
楊振寧為我的《追憶逝水年華》寫的英文序言中說道,榮獲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在訪問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時,所長奧本海默(1904—1967,負責研製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科學家)對他說:“在物理方麵,我們設法解釋以前大家不理解的現象;在詩歌方麵,你們設法描述大家早就理解的東西。”物理代表物質文明,詩歌代表精神文明,這句話說明了物質文明為什麼日新月異,而精神文明卻是萬古長青。
德國《明鏡周刊》1月1日刊登了對布熱津斯基的專訪。布熱津斯基宣稱世界進入新的美國世紀,因為美國在經濟上是全世界的火車頭,在科技上是創新的源頭,在軍事上是唯一的全球性強國。在文化上也擁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的確,在經濟方麵,美國人生活非常富足:平均每三年換一輛汽車,每半年出外旅行一次;在科技方麵也非常先進,花幾美元在迪斯尼樂園看到的太空幾乎和在航天飛機上看到的一樣。有一個“在心裏將人類的自由與進步看得比自身生命還寶貴”的作家坦率地承認他喜歡這個國家。不錯,美國人把自由與進步
和自身的生命都看得很寶貴,例如在科索沃戰爭中,他們珍惜每一個士兵的生命。但對別國人民的生命呢?美國在科索沃使用了貧鈾彈,不但殺害了無辜的平民,還汙染了環境,甚至危及盟國的官兵。這個軍事上唯一的全球性強國在文化上能說有非同尋常的吸引力嗎?
1988年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巴黎聚會,發表了一個宣言,大意是說21世紀的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尋找智慧。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提出禮樂治國。據馮友蘭說,禮就是模仿自然外在的秩序,樂則是模仿自然內在的和諧。禮樂是仁義的外化,治國要重禮樂,做人要重仁義,這就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孔子反對暴力(子不語怪力亂神),而和孔子同時的西方詩人卻宣揚暴力,如荷馬描述特洛伊戰爭的史詩《伊利亞特》,把戰爭的醜惡與殘暴寫得有聲有色,使人得到驚心動魄的美感,成了美與醜可怕的結合。這種宣揚暴力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而孔子用禮樂治國的思想卻在《詩經》中已有表現,如第一篇《關雎》寫男女之情,但發於情,止於禮,結果是“琴瑟友之”和“鍾鼓樂之”。但到了今天,在美國文化的影響之下,愛情已經變成了性愛,幾乎是有性無情了
。(如20世紀初的《荒原》、世紀中的《局外人》、世紀末的《廢都》等)。再如《詩經·采薇》寫士兵戰後回家的痛苦,流露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對平民百姓的同情,與西方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大不相同。因此,在我看來,從孔子那裏吸取智慧,就是以和平取代暴力,以柔濟剛,以情補性,來建立新世紀的文化。
孔子的智慧如果按照馮友蘭的“抽象繼承論”來解釋,則禮或秩序可以理解為各盡所能,樂或和諧可以理解為各得所需。用英文來解釋,前者可以理解為to do one’s duty,後者可以理解為to love beauty。如果人人都能按照禮法,各盡所能,熱愛和諧美好的生活,那人類的精神文明才能和物質文明同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