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四言獻世博
上海世博會讓中國認識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中國,提供了中西文化互競的平台。
我謹把這四句話獻給世博會:“西方重真,東方重善。東西結合,走向美滿。”
早在20世紀初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就說過,中國文化在三方麵勝過了西方:第一,在文字方麵,西方人用拚音文字,注重精確,具有意美和音美;中國人用象形文字,注重精練,不但具有意美和音美,而且具有形美,這是中國文字勝過西方文字的地方。第二,在思想方麵,西方因為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過神權統治時代,並且有過一百年的宗教戰爭;而在中國,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把遠古傳統和神話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異傳說化為君臣父子的人間秩序,因而走在西方前麵。第三,在教育方麵,西方長期實行貴族世襲製,平民不容易出人頭地。而中國早有開科取士,用人唯賢的考試製度,因此也比西方先進。
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和西方,在文化方麵、政治方麵、經濟方麵存在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並不是絕對的,而是辯證的,可以轉化,可以統一,有時間性,有階段性的。衝鋒陷陣帶頭的是英雄,是強人。不爭功,不爭賞的卻是好人。西方崇拜英雄,發展武力,發展科學,成了強國。而中國呢,《論語》第十一章子路言誌說:
“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夫子哂之,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這說明中國古代並不崇拜英雄強人,卻讚美禮讓而不爭功不爭權的好人。所以中國從前重文輕武的思想造成了國家的積弱,要向西方學習,發展科學,加強國力,但是決不以強淩弱,隻是幫助不發達的國家,這就是今天所謂的“中國模式”的內涵之一。
再看中國和西方對利和義理解上的不同。利有兩種:一種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另一種是雙贏互利,利人利己。後者就是“義”,也是中國模式的互利。現在有人說中國模式會給世界帶來威脅,那是因為他們把中國的互利,看成損人利己了。這些人還批評中國不自由,不民主,沒有人權,其實多是由於對中國不理解。
上海世博會是中國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向中國的一次空前盛會,更是我們探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時刻。
(原載《光明日報》2010年6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