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花”與“果”
1988年,75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巴黎聚會,取得了一個共識:21世紀的人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應該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我問楊振寧他有沒有參加那次聚會,他說沒有,但是知道有這回事。
為什麼要到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呢?孔子的智慧是什麼?如果要用一個字回答,那是一個“仁”字;如果要用一句話,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二人”,就是說不要什麼事都隻想到自己一個人,而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如果雙方都能易地而處,為對方著想,雙方就可以和平共處。
如果說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是中國文化開出的花,那這朵花同樣也可以在世界上結出“果”來。
我畢生鍾情中國古典詩文,也翻譯了很多介紹到國外,近來聽居於美國的青年譯者法蘭克·許講起了幾件中國詩文在美國產生良好影響的小事,十分感慨。
法蘭克是《千家詩》的英譯者。為了推介中國文化,他時常把《千家詩》裏的詩句發給一些國會議員欣賞。有一次,恰逢奧巴馬的醫改方案要經國會表決,有一位女議員收到了法蘭克發來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她非常欣賞漁翁獨立自主的精神,她本
來隨共和黨的大流,反對奧巴馬改革醫保的議案,但受漁翁獨立精神的影響,改投了讚成票,結果議案以七票的微弱優勢通過。奧巴馬總統知道後非常高興,給法蘭克發來短信,開玩笑說法蘭克是他的“廚房內閣”成員。
在丹麥世界氣象會議召開時,法蘭克又給美國友人發去了李白的《送友人》,其中有四句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使他們了解中國人對青山白水的熱愛,浮雲和遊子合而為一的心態,故人對落日依依不舍的感情,這樣一個熱愛自然到了天人合一程度的民族,是不會樂意破壞世界氣候環境的,這就增加了中美的互相了解,減少了對立的情緒。
法蘭克還曾經把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和《千家詩》中唐朝丞相張說視察邊境時寫的《幽州夜飲》發給奧巴馬,張說詩中有兩句“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說明中國軍隊受孔子“禮樂之治”的影響,劉邦的詩更是說軍隊要“守四方”,可見從古到今,中國軍隊都不是侵略性,而是防衛性的。這樣古詩今用,中為洋用,多少可以增加中美雙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有助於共同建立一個和平繁榮的世界。這就是中國智慧在國外起到的一些作用。
(原載《光明日報》2011年3月3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