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講翻譯與文化(1 / 2)

※在中西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講翻譯與文化

1988年75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巴黎開會,提出21世紀人類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提出了“禮樂”治國的理論。據馮友蘭說,“禮”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界內在的和諧。“禮樂”是仁義的外化:做人要重仁義,治國要重禮樂,這使中國文明經曆了幾千年而不衰。古書上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所謂大道,可以理解為禮樂之道;天下為公,就是世界大同。這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選賢與能,就是今天的民主製度。而講信用是經濟製度的基礎;睦鄰友好,則是和平外交政策的體現。所以如果運用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可以說孔子的時代包含了今天世界文明的種子。而今天西方文化的流弊,正是暴力橫行和色情泛濫,如要矯正暴力,隻有宣揚和平;如要削弱色情,則可求助於禮樂。在我看來,這是西方有識之士轉向東方尋求智慧的原因。所謂全球化,並不隻限於西方的經濟全球化,還應該包括使東方的文化走向世界。

如何使孔子的智慧全球化?如何使中國的文化成為全球的財富呢?這就需要翻譯的藝術了。無論是把外國的先進文化吸收到本

國來,或是把本國的先進文化宣揚到外國去,都不能沒有翻譯,因此到了全球化的新世紀,翻譯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這次中西文化交流研討會正是對中西學術思想及翻譯理論進行研究討論,以便對全球文化有所促進;而把中國先進的文化思想引進到世界文化中去,從某個意義上講來,也是對1988年巴黎宣言的響應。

20世紀中國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已經在世界上占有領先的地位。因為全世界用中英兩種文字的人最多,所以中英互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交流活動;全世界沒有一個外國人出版過一部中英互譯的文學名著,而中國出版了中英互譯作品的人卻不在少數,因此以實踐而論,中國翻譯家的水平最高,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西方語言之間的差距,隻有西方語言互譯實踐的翻譯家,不可能提出解決中英互譯問題的理論,因此就理論而言,也是有中英互譯實踐的理論家最高。

20世紀中國第一個翻譯理論家是嚴複,他提出的“信達雅”三字經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第二個是魯迅,他用“信順”二字修正了過時的“雅”字,並且提出了中國文字“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第三個是郭沫若,他認為文學翻譯等於創作,並且說文學翻譯“越雅越好”;我認為他是用“優雅”代替了

嚴複的“古雅”。第四個是朱光潛,他用孔子的話“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藝術成熟的標誌,我看這話也可應用於翻譯的藝術。第五個是傅雷,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理論。第六個是錢鍾書,他認為“化境”是翻譯的理想。我看他們六人的說法可以構成中國學派的翻譯理論。根據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以用於文學翻譯;翻譯要能使人好之,甚至樂之,就需要發揮譯語的優勢,也就是要盡量利用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譯語甚至可以和原語展開競賽,看看哪種文字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內容。這樣,我就把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總結為十個字:

美化之藝術 創優似競賽

所謂“美”,就是把魯迅的文字“三美”論應用於文學翻譯;所謂“化”,就是把錢鍾書的“化境”說分解為深化、等化、淺化“三化”論;所謂“之”,就是把孔子的知之、好之、樂之總結為“三之”論;所謂藝術,就是把朱光潛的藝術論應用於文學翻譯,認為文學翻譯和文學譯論都是藝術。總起來說,美化之藝術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藝術。所謂“創”,就是把郭沫若的“文學翻譯等於創作”提高為再創論;所謂“優”,就是發揮譯語優勢論;所謂“似”,就是傅雷的神似說;所謂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