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黑石鎮的苦役生活(2 / 3)

甲板上的水手恥笑道:“膽小鬼,有什麽可怕的!告訴你們吧,這裏的生蠔可肥了,海灘上隨隨便便就能撿到小臂長的。來了這裏,你們一年四季都不缺肉吃。”

蘇充阿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心說天氣都這麽冷了,光著腳下水撿海貨,那還不得凍出病來。

趁著放下駁船的工夫,俘虜們在士兵的命令下,一個個在甲板上排隊站好。雷神號上自帶的駁船並不大,每次也就能坐二十個人,除了俘虜,還有不少的物資需要運到岸上去。當最後一船物資運抵海邊的時候,天色已經擦黑了。

俘虜們的第一夜是在圍著篝火的帳篷裏渡過的,營地四周除了貓頭鷹在叫,隱隱的還能聽見狼嚎。

等第二天早上他們被哨聲吵醒,一個個哆哆嗦嗦的走出帳篷完成點名後,便開始吃早飯。蘇充阿一邊喝著熱騰騰的棒子麵粥,一邊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地方。

他們現在宿營的地方離伊對城舊址還有四裏多地,不過作為第一批到此的定居者,蘇充阿他們的勞役要先從這裏開始。

宿營地的位置民政部已經先期派人考察過了,選在離海岸僅有一裏之遙的一處空地上,麵積差不多有三個足球場大小,周圍已經用一米多高的木杆做了標記。

這些清軍俘虜們前幾個月一直在修築從寧古塔到富爾丹城的道路,所以對如何使用北海鎮生產的各類工具已經十分熟悉。五百人的隊伍被分成十隊,每一隊由一個班的北海軍看押。

蘇充阿這隊人的工作是去伊對河下遊伐木,等一行人扛著工具走到這裏後,他先用鐵鍁挖了一鍬土,俯下身抓了一把在手裏搓了兩下。淺棕色的土壤抓在手裏又黏又滑,還有不少碎石。

身旁的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湊了過來,抓起一把土看了看道:“這地太差,種莊稼怕是不成。”

蘇充阿好奇的問道:“種過地?”

穀  那漢子道:“怎麽沒種過,我家是遼陽的,出缺當兵前一直跟著我阿瑪拾掇莊稼來的。這地要想種糧食,先得排水,然後得深翻,到了第二年才能播種。”

蘇充阿沒種過地,他家從祖上一直是當兵吃糧,家裏那幾十畝地都有佃戶在料理。

兩人一邊幹活,沒事就聊幾句打發時間。交談中蘇充阿得知對方叫陳英奇,隸屬漢軍鑲藍旗。天聰年間,陳英奇祖上因戰亂從平壤被擄去了遼陽,從此定居下來;他們這支在滿人老姓裏叫做“ ”,他曾祖父做過陝西永固的副將,身上還襲著個“騎都尉”。

俘虜們這邊幹活,看押他們的北海軍也沒閑著。帶隊的營長讓幾個槍法好的士兵去林子裏打獵,偶爾就能聽見一聲槍響傳過來。到了中午,他們居然打了兩頭鹿,這讓一群俘虜們喜出望外。

民政部對這些俘虜定下的勞役時間是三年,期滿後可以留在本地定居,或者在苦葉島南部分到五十畝耕地。到時候北海軍要是打下了整個東北,他們還可以把家人都接過去。有了這麽個盼頭,俘虜們幹活就積極了不少。

對於苦葉島而言,民政部對這裏的開發是有著通盤考慮的。那就是北部以石油和畜牧業為主,南部以種植業為主,中部地區隻能是煤炭和林業。

黑石鎮這裏除了林業和煤炭,壓根就沒什麽農業前景。其主要原因是受伊對河和阿當吉河穀的自然條件所限,兩側又被山嶺夾持,可供開墾的區域實在太少。至於往沿海方麵發展,就別費那個勁了。

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由於本地土地貧瘠,沙俄在19世紀來這裏的農民在開墾土地、建設農莊後,很多人沒過幾年就離開了。原因再簡單不過,莊稼根本種不活,就算是種土豆都不夠吃的。

所以黑石鎮作為清軍俘虜的勞役基地正合適,等他們這些人勞役期滿,就會被分到大泊鎮以東的平原地區種地或是到北部去養牲口,到時候再摻雜一些關內的流民和島國的歸化民,整個苦葉島就算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