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差點與逃亡的南明畫地而治
1
正朔,依循中國古代的天命理論和大一統思想,即王朝正統之意。
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立國數十年後,君臨天下的皇帝們還在擔憂自己作為少數民族成為統治者,不被占絕大多數的漢族人承認,還多次強調自己的王朝統治具有合法性與唯一性。
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頒示天下的《麵諭》中強調:“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
康熙在長篇累牘的《麵諭》中,傲視前朝,敘說本朝,自擺承繼祖宗洪業,開疆拓土,朝惕夕勵,但綱領全文的,還是高唱他為之驕傲的大清得天下最正。
繼立的雍正,雖然在入承大統的問題上飽受爭議,但他在自辯書《大義覺迷錄》中鄭重指出:“本朝之得天下,較之成湯之放桀、周武之伐紂,更為名正而言順。”
乾隆為《世祖章皇帝實錄》題序,也是說:“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世祖順治皇帝英年早逝,雖然被保守的四輔臣在所謂《世祖遺詔》中,將其施政方略及個人品行否定得一無是處,以其十四宗罪昭告天下。以孝莊為首的滿洲權貴集團一致性地貶低順治作為,近乎火山爆發般集體攻擊順治帝的崇漢抑滿,試圖解決滿洲內部的權力威脅,如孟森在《世祖出家事實
考》中所言“當時漢族新服,滿族方張,柄國者所憚在滿而不在漢”。而在事實上,順治執政,仍在堅持首推滿洲的既定國策。
康熙七年正月庚戌日,康熙皇帝在孝莊太後的支持下,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充分肯定順治帝“數年之內,以次掃蕩,遂成大一統之業”,“祗奉太祖、太宗成法,治具必張”,“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五)重新為順治定位,大力褒揚聖德,間接地譴責了四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異見,顛覆了七年前嚴斥順治崇漢抑滿的做法。
他們之所以如此重視得天下之正統,顯得極不自信,其實是害怕反清複明、仇清排滿的民間,仍然視早已壽終正寢的朱明王朝為王朝正朔。
而早在順治元年(1644),崇禎帝在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時,就已改朝換代了。進城的李自成,沒有宏觀思想,不能及時調整追贓助餉的財賦策略和防患清軍的軍事部署,很快從紫禁城中倉皇西顧,造成了大順政權的天命短暫,自我放棄了遠大前程。
在甲申巨變中,勢力最弱的清王朝,卻因為實際統治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及時調整策略,先是在入關前尋求聯闖攻明,繼而打出為明朝複君父仇的旗號,迫使偏安江南的前明官員士大夫接受他的聯明攻闖計劃,最終有所成就。
鼓瑟膠柱,隻有
死路。
借力打力,自成活法。
傳國四十年的南明,卻在清軍的利用、追亡中,無緣於封建正統。
2
有人問,南明為何沒被列入正式的朝代?
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占北京,明朝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宣示朱明王朝的終結。隨後,清軍入主中原,問鼎京師,明朝部分遺老大臣和江南藩鎮勢力擁立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隨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
南明小朝廷開始了。
弘光政權的班底,主要是崇禎帝安排在南京陪都的內閣成員,以及他生前正式任命的江南疆臣。如操縱弘光帝如傀儡的馬士英,就是崇禎帝欽定的鳳陽總督。馬士英聯合崇禎安排在江南四鎮的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軍力,以及開國軍師劉伯溫的後代誠意伯劉孔昭,挫敗了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首的擁立潞王朱常淓的計劃,迫使他們接受有嚴重人格缺陷的朱由崧成為南明開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