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德渾早逝,卻以功業換鐵帽子
1
清史研究奠基者之一的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作為太祖曾孫的代表人物,與祖、父輩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一同讚賞為幫助“福臨以衝齡踐祚,奠定中原,征服華夏”的“開國之大人物”,“勤勞佐命”,“殊勳茂績”(《清代通史》卷上第三篇《一統期之政略與三藩之亂·開國之勳臣》)。勒克德渾為禮親王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的次子,生於天命四年(1619)。薩哈廉力挺皇太極繼位,是太宗統治前期的主要幫手,可惜英才命薄,於崇德元年(1636)五月病逝,年僅三十三歲。當時,勒克德渾還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
勒克德渾少年喪父,雖在太宗朝沒有事跡見諸史料,但有一點可以想到,太宗愛屋及烏,該對這個侄孫有所照顧。太宗敘功封賞兄弟子侄,擬封薩哈廉為多羅郡王,因愛侄的突然而死破格晉爵和碩穎親王。薩哈廉有三子,長子阿達禮襲爵,為多羅郡王,崇德八年因與二叔碩托謀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被祖父代善大義滅親。
大哥阿達禮被“譴死”,勒克德渾受牽連,被罷黜宗室,淪為堂叔肅親王豪格所屬正藍旗的庶民。一個王子一夜之間成為庶民,還是自己那身為和碩親
王的祖父督辦的。可想而知,年輕的勒克德渾身心上受到了怎樣的折磨。
當然,這也說明,清朝皇家的內鬥何其慘烈,隻有權力之爭而無親情可言,一點也沒有念及其父薩哈廉為大清的創建和壯大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2
或許是勒克德渾被判給豪格做奴才一事,無意間讓攝政睿親王願意出手,於是解放勒克德渾,以期得到禮親王世係的支持和諒解。
《清史列傳·勒克德渾傳》記載:“順治元年十一月,上念勒克德渾年幼,未與謀,命複入宗室,封多羅貝勒。”順治帝還隻是七歲的娃娃,權柄主要抓在多爾袞手上。將一個被開除宗籍的庶民複入宗室,且直接封為多羅貝勒,沒有攝政睿親王的授意與領銜上奏,詔書是無法用璽的。所謂勒克德渾年幼,其實他要年長順治帝十九歲。這隻能說是多爾袞的用意,而借了皇帝的名義。第二年七月,剛被解放不久的勒克德渾,受命出任平南大將軍,代替豫親王多鐸駐守江寧(南京),分兵剿撫兩浙。而在上月,定國大將軍多鐸不但將南明弘光帝父子羈押送京斬首,而且遣貝勒博洛等進攻杭州,大敗南明大學士馬士英,迫降潞王朱常淓、淮王朱常清,完全控製了江浙。
多鐸承製改南京為江南省,重新授封官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體係,並以南京為中心,各重鎮要道派駐八旗重兵,雄視
贛、閩、湘、粵、桂等省。多鐸正準備繼續南下,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而多爾袞臨時以勒克德渾代多鐸,似乎為免多鐸坐大,而給了勒克德渾拚軍功的一個最高平台。
不難看出,多爾袞是在拉攏勒克德渾,甚至是禮親王家族,同時算是回報為自己爭取帝位而赴死的阿達禮。勒克德渾不負使命,首戰就遣左翼副都統珠瑪喇大敗馬士英於餘杭,右翼副都統和托擊潰總兵方國安於富陽。勒克德渾兩路大軍在杭州城三十裏外合營,一鼓作氣,銳不可當,再次大敗南明軍。馬士英與方國安率兵偷襲杭州,被副都統濟席哈等追擊,溺死者不計其數。
南明魯王朱以海沿江在錢塘江以南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因“擁兵迎福王於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成為南明弘光王朝首輔的馬士英,在弘光朝覆滅後,被南明唐、魯兩王勢力拒之門外,盤桓於浙江一帶,多次參與反清戰役,兵敗後遁入空門躲避清廷緝拿,後因叛徒出賣被抓獲,最終不屈就義。
顧誠《南明史》記載:“馬士英在唐、魯兩政權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他並沒有因此就轉投清方,而是盡力以抗清的實際行動改變自己過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檔案證明,馬士英曾經多次參加渡錢塘江攻餘杭、富陽以及會攻杭州之役。1646年6月浙東兵敗,馬士英逃
入四明山削發為僧,被俘就義,實屬難能可貴。”
馬士英是否真投降了清朝還是被誤會,有不少爭論,如清朝官方將他列於奸臣傳中,而未將他視作貳臣等等,都不是此文所述重點。但他的存在,確是勒克德渾征戰路上的一頭攔路虎,否則,成書於乾隆初年的《明史》也不會給他一個近乎泄憤式的評價:“為人貪鄙無遠略,複引用大铖,日事報複,招權罔利,以迄於亡。”
老儒生治軍,自然不是少壯派的對手。勒克德渾在江浙戰場上勢如破竹。清軍在湖廣戰場上,遇到了南明唐王朱聿鍵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招降的李自成餘部多員大將,“分據諸府縣”(《清史稿·勒克德渾傳》),多爾袞急調勒克德渾偕鎮國將軍鞏阿岱移軍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