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尋找鄭排風(1 / 2)

尋找鄭排風

話說王亮離別師父與小師妹,騎馬走下沙彌峰,四處打聽鄭排風。道聽途說的人都說鄭排風是一位雲遊俠,會奇門遁甲,能呼風喚雨。有說他在山中按照奇門遁甲的方法,每日在山中利用馬尿、糧草喂養毛竹;又有說他在龍遊澗內釣魚;還有人說他在山中與高僧坐禪論道,與隱士清風明月,高談闊論。總之行蹤飄忽不定,難以尋找。

一日,王亮騎馬來到六畝田下的龍遊澗,前麵是如磐的大鼓嶺,近側就是高聳入雲的滴翠峰和天柱峰。眾多的高峰挾持著群山萬壑,深溝大澗。兩邊的山巒之上翠竹搖曳,林木扶疏。蒼翠欲滴的龍遊澗內雲霧繚繞,雲蒸霞蔚,再加上人跡罕至,越發顯得空靈幽靜。

王亮知道,這裏就是師父告訴他漢朝時期的陵陽縣令竇子明釣小白龍的所在地了。聽說竇神仙在龍遊澗上方的百丈潭內釣魚,一日釣起來一條五色鯉魚,他看著可愛,不忍加害,又放了回去。原來這五色鯉魚是東海龍王的公子,化身在龍遊澗內遊玩。後來小白龍為了感謝竇子明的不殺之恩,告訴他修煉的道術,三年後,小白龍前來迎他成仙去了。竇子明得道成仙的故事,使得龍遊澗聲名大振,引來無數詩人騷客慕名造訪,詠詩作賦。李白來到陵陽山修仙訪道時寫道:

“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安。

願隨子明去,爐火煉金丹。”

賈島在《尋竇仙居》詩中也曾寫道: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躡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華暖青牛臥,嶺高白鶴眠。

我來山色暮,獨自下寒煙。”。

王亮來到百丈潭下,看到十幾丈高的瀑布有虎嘯龍吟之聲,黑黝黝的潭水深不可測,在上遊瀑布衝擊下的潭水,打起漩渦,翻滾著,旋轉著,巨大的轟鳴聲從更加隱秘的深澗中傳來。百丈潭內的潭水,深不可測,黯然如墨,不容逼視。這水,如飛騰的白龍破雲而出,又似淩空的匹練傾瀉而下,浪急水湧,聲震山穀,有翻江倒海的磅礴之勢。近處的釣魚台,高踞於深潭前沿。王亮端坐台上,如置石函之中,仰視這青山綠水間的白練,飛花飄雪般潑麵湧來,胸襟為之激蕩,身心也為之一振。頓時,一路的跋涉之苦,塵世間的身心之累,俱被它滌蕩得了無塵埃了。他體會到鄭排風為何熱衷在此學古人釣魚了。

稍坐片刻,王亮順著龍遊澗來到臨流磯上,平整光滑巨大的石床沿著山穀一直向下延伸,加上黃褐色的石質,在翠綠的山巒間,像遊龍巨大的身軀,縱橫蜿蜒。從上遊百丈潭中順流而下的溪水,流到這裏,有的在石床上激流湧蕩,跌岩飛瀉,或匍匐潛行,宛若遊龍;或翻滾著,飛懸而下,有的在石臼裏旋轉,跌宕成瀑,或是布澤流瓔,滴答成韻。光滑細膩的龍遊澗,無水處可坐可臥,林蔭遮蔽,卻又是一番情趣。

王亮看到澗旁有一處簡易茅棚,以為這就是鄭排風的棲息之地,便沿著卵石小路來到茅棚前,看到一位五旬開外的長者正在屋裏燒飯,便上前躬身詢問道:“這位兄長,請問您是不是鄭排風師父?”

那長者吃驚地頓了頓,回話道:“從前他倒是經常來此釣魚,有幾年我都沒有看到他了!”

王亮感到失望,也深感驚訝,便試問道:“請問長者,您怎麼長年一人在此,豈不冷落難耐?”

“我叫大道,在這裏已經幾十年,早就習慣了!我父親過去就是生活在這裏,他老人家一輩子效仿竇神仙的修煉之術,在此煉丹修行,終身隱居於此。因沒有修煉成功,仙逝後就安葬在附近,我為了守孝也終身不仕,守孝於百丈潭側。”

王亮聞此境況,不禁黯然神傷,唏噓不已。天地之下竟有如此修煉之人,一家幾代人為了修煉成仙,竟是父行子孝,前仆後繼。看看天色尚早,便信馬由韁,過蘇家宕向黃石溪、天台方向繼續尋找鄭排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