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星墜東南 兵戎初現(2 / 2)

忽然,親兵來報,“報上將軍,帳外有人求見?”

“何人?”

“一老者,自稱虞伯。”

“虞伯?快請!”孟明視眼前一亮!虞伯正是追隨百裏奚多年的老隨從,此時前來,定是父親有話傳達。

“公子近來可好?”一位老者約莫60來歲,精瘦的臉上寫滿滄桑。

“虞伯請坐。”孟明視轉身吩咐親兵,百步之內不得進人。

“上大夫料想公子接到軍令後會有所顧慮,特讓我前來相告,宮中一切如常,明日一早大鄭宮中,有事要議,上將軍務必要到。”虞伯說到此處,略微一頓,壓低聲音,“令尊還有一言,公子切不可擅調兵馬!”說罷,起身告辭。

虞伯星夜傳話,讓孟明視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第二日天蒙蒙亮就下令開拔,一路馬不停蹄,直入禁城,吩咐甲士回兵營報到,自己和兩位將軍及太子趕往大鄭宮。看到都城無恙,仲行也鬆了口氣,一場暗流湧動就這樣告一段落。

“三位將軍一路勞頓,甚是辛苦。孤已聽聞隴西大捷,本應犒賞三軍,卻因軍情緊急,不得不提前召回諸將。”嬴任好近些日子心情大好,見到孟明視等人,難免一番褒獎。

“今日早議,本因晉君重耳亡故,孤擔心晉國或有內亂,急調仍在西北作戰的秦軍回師戒備。然,就在昨晚,孤收到一份鄭國密報,鄭國國君姬踕病逝,新君姬蘭即位。”話音剛落,大殿之上頓時騷動,一月之內,中原兩大諸侯相繼去世,這意味著天下格局將有大變!

然而,文官首位上的百裏奚卻是不動聲色,一月前,他曾夜觀天象,看到兩道流行墜向東南,心中便有準備。30多年君臣搭檔,百裏奚從嬴任好的精氣神兒中就能看出,這位雄心壯誌的君侯此次怕是要有大的謀劃。

百裏奚的不動聲色也引起了嬴任好的好奇,“上大夫,您為何一言不發啊?”

“君上明鑒!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老病死之事,何所議也?”

“生老病死確實沒什麼好議的,那麼,這兩位國君同時病亡,今後中原走向,上大夫可有高見?”嬴任好碰了個軟釘子,心中略有不滿。

“走向不在亡故之人,而在繼位新君,老夫對晉鄭兩國新君知之不多,不敢妄言,也請君上不要草率決斷,還是靜觀其變為上。”

“喔,上大夫願靜觀其變,可別人卻有不同看法啊!”

百裏奚微微頷首,“老臣知道。”

“上大夫知道其他人的想法?”嬴任好故意刁難著百裏奚。

“君上剛才說,收到鄭國密信,老朽沒猜錯的話,應該是杞子急報。急報密信,怕是不會隻說鄭君亡故這麼簡單。老臣揣測,杞子是想趁著自己掌管鄭國城衛,加之鄭君新喪,讓君上出兵奇襲鄭國都城新鄭,一舉滅鄭!”此言一出,語驚四座!嬴任好繼位以來,一共滅過三國,分別是鄀(都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市附近)、梁(都城在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和芮(都城在今山西省芮城縣附件)。然而這三國家領地狹小,國力積弱,不可和鄭國同日而語。

“上大夫慧眼獨具,寡人佩服。重耳病亡,晉國自顧不暇,鄭國又有杞子內應,機會千載難逢,為何上大夫還要靜觀其變呢?莫不會錯失良機啊!”

“杞子糊塗,老臣卻不敢糊塗。不可為之,原因有三。其一,杞子領兵留守新鄭,本意在於保衛鄭國免受晉國襲擾。當年秦晉聯軍攻鄭,鄭大夫燭之武說服君上退兵,君上不僅退了兵,還留下杞子守衛新鄭。如若以杞子為內應,豈非予人口實,說我們秦國背信棄義!”

“其二,鄭國乃中原大國也,四代之前,鄭文公南征北討,列土封疆,成為第一任盟主。就連齊桓公也要敬之三分,想來不過50餘年。這些年,鄭國雖然國力日衰,但根基尚存;攻城野戰,秦軍無法短時間內取勝。而這偷襲之策,卻也不高明。秦國與鄭國,途徑晉國、周王領地,千裏奔襲,難免走投風聲。”

“其三,就算突襲成功,一舉滅鄭,不過是一塊飛地。鄭國周邊強國環繞,又有晉國夾在秦鄭之間。晉國若以盟主身份逼迫我們退兵,我軍隻能從之,這豈不是給他人做了嫁衣!更為要害的是,現在秦晉還是結盟之國,晉國新君對大秦究竟是何態度,尚不可知。貿然過境晉國卻不通報,怕是會惹怒國喪中的晉人,到時秦軍怕是在劫難逃!”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