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內部矛盾加劇
蜀漢政權在建立之初,其實就存在著嚴重的社會矛盾,西川土著居民和劉備等人之間的矛盾。劉備就一外來戶,還用強製性手段奪取了整個川蜀的控製權,這樣就會引起了川蜀好多人的反對,這時劉備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用兩種方法:一是用高官厚祿來降服川蜀的賢士,二是用手中的刀斬殺那些反對自己的人,這樣暫時就穩住了川蜀的局勢,可是隨著時間的流失,尤其是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時,整個局勢是很不穩定的,劉備病危的時候,召諸葛亮和他的兩個小兒子到白帝城,而並未召劉禪,這其實很能說明問題,召諸葛亮是還有大事要囑托,所以諸葛亮讓太子主持朝政,穩定局麵。局勢的不穩定讓這時蜀漢岌岌可危,急需有人來安撫人心。
劉備離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整個蜀漢的領導核心,就安撫撫蜀漢人心方麵做了好多工作,不斷的破格錄取蜀中俊傑來朝廷任職,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矛盾,然而卻未從更本上解決這種矛盾,直到後來諸葛亮去世,劉禪以無法控製整個局勢。
到了蜀國後期,大將軍薑維常年在外征戰,無法顧及朝廷,然而劉禪暗弱,宦官當道,奸佞小人充斥著朝廷,典型的例子就是黃皓,這人把整個蜀漢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蜀漢的滅亡與他有著莫大的關係。朝廷如此,那麼百姓還會支持朝廷嗎?
其實正如我在前邊寫的那樣,整個蜀漢的百姓也好,官員也好,因為蜀漢連年的戰爭,負擔的加重,朝綱敗壞,使得百姓的與整個蜀漢的上層階級的矛盾加深,致使百姓對整個蜀漢已經麻木不仁了。
(5)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劉備在隆中策中的進軍策略:劉備先要占領益州,荊州和漢中,然後派一上將,從荊州進軍,而劉備則從漢中出兵,進軍關中,進而奪取長安。而從漢中發兵,這策略本來是跟了劉邦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策略是同出一轍,可是劉邦那時的情形跟劉備的情形確不大一樣,劉邦當時遇到的是章邯,而劉備的蜀漢政權遇到的是跟諸葛亮不相上下的司馬懿,這“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肯定是失算了。
還有就是劉備的蜀漢政權遇到的是可比自己強大的魏國,魏國無論從兵力還是錢糧都遠超蜀國,蜀魏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拉鋸戰,消耗戰,蜀國消耗不過魏國啊,這場戰爭拖垮了蜀國,蜀國就是這樣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