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言的七言詩這種詩體開始於齊梁,到陳代已經流行了,在初、盛唐的時候,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詩體。齊言古體的特點,一個就是不受格律的約束。詩歌格律化以後,有的詩人在寫古體的時候,也會重視聲韻上的美感,但是沒有成為一種強製性的規定。第二個就是這種詩體基本上都是四句一轉韻,這會使得音樂美的變化比較豐富。古詩裏麵五言的句子和七言的句子給你完全不同的感受,七言的句子比較委婉曼妙,聲調比較柔和。寫這種齊言的七言詩的時候,這個特點就很突出。再加上它的韻是不斷轉換的,基本上是四句一組,這樣就有一種非常美妙的聲調的美感。而且這種詩體又經常用來寫一種比較唯美的主題,寫得好的詩歌就會非常動人。
用這種詩體寫的詩歌,常常是一種柔和的詩歌,它的情緒的變化,一層跟一層之間,不是一種跳躍性的變化,而是轉折性的變化,這個轉折的優美是要看詩人的創造力和才華的。
我們讀《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會感到非常驚訝的就是它一層一層的轉折,全是連在一起的。整首詩沒有一個剪斷的地方,用電影方法來表現,就是從頭到尾一個長鏡頭。連接很緊的詩很容易顯得死板,對吧?但這首詩卻特別空靈。這是因為它的連接非常奇妙,妙到不可思議。
《春江花月夜》:誰是那個被月亮等待的人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1],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2]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3]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我們來讀這首《春江花月夜》。
五個要素組成一個唯美的圖景
主題就是字麵上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就是五個要素組成的一個唯美的圖景,但是並不是純粹地寫一個唯美的景色,而是從這裏麵推導到有限的人生和無限的宇宙的一種對應。人是一個有限的存在,而自然是一個無限的存在。由此引發出許多人生感想。
這並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主題,在中國古詩裏麵很早就有這一種個體生命的短暫和宇宙空間的無窮的對比。但是這樣的一種對比引出來的情緒會不一樣,有時候它會導致一種比較沮喪的頹廢的心情,或者導致一種及時行樂的傾向。我們在《古詩十九首》裏麵就可以看到。而《春江花月夜》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什麼呢?它在描寫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短暫的時候,往另外一個地方推動:正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所以它特別美好。它往那個方向去推動,最後歸結到愛情上去。我們隻有一個短暫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使這個生命變得更美好,而能夠使生命變得更美好的,幾乎是唯一的途徑,是有美妙的愛情。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首詩是自然、宇宙、人生、愛情這樣子的幾個層麵組合起來,而這幾個層麵的關係非常密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有時候一個天才詩人,或者說一個詩人以他的天才麵貌出現在你麵前的時候,你真是隻有驚訝。這首詩一開始就是很驚人的。他要寫“春江花月夜”,那麼他現在要把幾個要素推動出來,春天、江水、花、月亮,是吧?那麼月亮怎麼升起呢?月亮可以在各種條件和各種環境下呈現出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破牆的後麵\/月亮露出了她的寡婦的臉”(這句是我寫的),都可以。在這首詩裏,詩人是從寫春江開始,把它引到海上。因為在遼闊的大海上月亮升起,足夠壯觀,足夠華麗,同時也會讓人心胸開闊。“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你麵對的是一個宏大的世界,而在這個宏大的世界裏麵,你所體悟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月亮升起以後,月光就投向大地,投在水波之中。所謂“一月生而千江明”,所有的江上都泛動著水波,然後“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江潮水連海平”,不是具體地指某條江,有一條江水流向大海,把你的目光引向大海,大海上升起月亮,當月光投射下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江水都泛動著月光的美。這確實非常空靈,也非常有哲學意味,宏大、唯美。在萬象的背後,在一輪月亮映照在千江萬水之中的時候,它會引導出一種感受,就是這個世界統一於某種我們所不能夠確切理解、確切把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