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齊言七古詩體的特點(2 / 3)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到這裏,五個要素就已經全部出來了。如果是用鏡頭去表達《春江花月夜》的話,你會發現《春江花月夜》從頭到尾是一個長鏡頭,中間完全沒有停下來。因為它的所有的要素都是連環地轉折的。從“春江潮水連海平”開始,這個鏡頭是沒有斷絕的,這個聲音本身就是委婉曼妙的,這個詩歌的流動性也是非常委婉曼妙的。

月光下的生與死與愛

月色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在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裏麵,月光下的世界特別美好,而且帶有一種神秘性。我們講《詩經》時講過《陳風·月出》,一個女孩在月光下緩緩走動的時候,給人帶來的一種美妙的感想和一種傷感性。在世界文學裏麵也能找到很多類似的例子。因為月光的這種朦朧,會帶來一種幻想性。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既是當下的和感性的,又是飄逸的和聯想的,月光把當下的和感性的、飄逸的聯想的東西融合在一起。

這個時候整個世界籠罩在月光之中,然後來寫這個月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無纖塵”,沒有一點兒霧霾。這時鏡頭聚焦在月亮上,發生了一個主題的轉換。我前麵說過,這首詩歌是由幾層內容組合成一個中心主題的。那麼當“春江花月夜”這些唯美的要素都一一呈現出來,並且組合成一個幾乎完美的自然圖景的時候,它再往下推動到哪裏?推動到人和這種世界的關係中去。在這個江邊是誰最初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照耀著人的?當然現在有所謂科學的方法去解釋人類的起源、世界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猴子怎麼變成人之類。但是這些個解釋是不是就是很充分的,也還是一個問題。對古人來說,他們沒有這樣的一種解釋,世界的宏大深邃是人無法真正去把握,真正去理解的,它是一個神秘的存在。有時候我們走到深山裏、走到高山上,在半夜裏我們對著夜空的時候,那些自然科學知識就足以消解我們對自然的那種神秘的感覺嗎?我們還回到這首詩裏去。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世界是一個無窮的存在,自然是一個永恒的存在。這裏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它是拿一個生命的短暫和無窮的世界做對照,做這種對照的時候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結果就是宏大的宇宙對短暫的生命造成一種壓迫感,會使生命顯得孤獨、焦慮和無望;但是從人和世界的一種親切的關係上去看的時候,你會產生另外一種感覺,我們和這個世界是非常親密的。“不知江月待何人”這句話是很親切的。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誰呢?每一個人都是被這個世界所等待的,從個體的獨一無二這個角度來說,世界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你用你的方法去認識了世界,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賦予世界以意義,因此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比珍貴的。當我們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這樣去想,我正是那個月亮所等待的人。因為我到這裏,世界才是這樣美好。這是另外一種認識人生的方法。雖然詩歌沒有明確這樣說,但是從詩歌所描繪的這種意象中,我想是可以引出這樣的情緒的,人和世界有一種親切的關係,並且是因為我們賦予了世界一種美好的意義,它才是如此美好的。

再往下看的話,就從抽象的這種人生的感受,轉入具體的人的生活環境。但所謂具體的生活環境,仍然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人,隻是一種實在的生活環境。簡單來說就像音樂劇一樣,音樂劇裏麵有人物的活動,這個人物的活動是人類生活的一種體現,但是這個人物的活動是沒有姓名的,沒有身份的,它要表達的是一種人類共同的感受,所以不需要一個具體的身份。它隻是說世上有這樣的人,他們這樣的生活。這首詩的美妙全在於這種轉折的連貫。連貫中間的轉折需要非常的優美、空靈和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是非常重要的,你想不到它會這樣轉。如果說前麵的連接我們還覺得很自然的話,這個地方的轉折就非常漂亮。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天上不是有月亮嗎?有月亮就有雲,有雲雲就會飄,雲飄到哪裏呢?故事就在那個地方開始。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寫詩的方法?有了地點就有人物。“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誰是這個晚上不歸的遊子?誰是這個晚上相思的思婦?這兩個提問就可以把一個抽象的理念的東西轉換到具體的人生中去。這個場景中間沒有斷掉。“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月光照著思婦的梳妝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在古詩裏麵月亮是美的,同時月亮常常是觸動相思之愁的物象,所以這個時候看到月亮的人就容易產生一種憂愁感。所謂“玉戶簾中卷不去”,月光照在簾子上,讓人很煩,把簾子卷起來,但是簾子卷起來,月光還在那裏。“搗衣砧”跟思婦的身份是相聯係的。古代遊子在外的時候,連接遊子和思婦的中間的一個重要物件,就是寒衣。到了天寒的時候,女人要為她的丈夫製作衣服,古代的衣服是用葛、麻之類材料做的,要通過搗,通過捶打,讓它柔軟保暖。絲也要搗,去除膠質。搗衣是古代婦女的一個重要的活動。搗衣,也是寫思婦的一個常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