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五言律詩的詩體特點(2 / 3)

我在講《世說新語》的時候引用過法國人蘭波的一首小詩,“走在清晨的小徑上,一朵白花告訴我它的名字”。其實這也是中國古詩裏麵經常寫到的一種意境,當你融入自然的時候,你跟自然是親密無間的,這就是《世說新語》裏麵簡文帝所說的“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也就是說,你從一個煩躁的、浮囂的、虛假的世界中擺脫出來,進入自然的時候,會感受到世界的本質,與此同時感受到生命的本質。

“潭影空人心”,禪宗裏麵經常用“水潭”來描寫禪者的心情。這裏麵有一個什麼關聯呢?禪宗有一個概念叫“寂照”,水能夠映照世界。但水必須澄清平靜,才能映照出世界的本相。如果水是繚亂和混濁的話,它所映照出來的外界的現象也是混亂和汙濁的,是不真實的。

這其實就是《金剛經》裏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和所謂“幡動”的問題。慧能在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著幡動,一個和尚就說:“看,幡動了。”另一個和尚說:“錯了錯了,這不是幡動,這是風動。”然後慧能就指正他們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兩位心動了。”這個例子向來被當作唯心主義哲學的例子來使用。你聽上去好像很荒誕,一個幡在那邊動,跟你心動有什麼關係呢?但是他講的是佛教的哲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呢?因為,所謂世界是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世界。當然可以說有一個跟我們的知覺無關的世界,但是一個跟我們的知覺無關的、純粹的客觀世界,它是一個推理性的東西;而一個被具體認知的世界,隻存在於每個人的具體認知或感受之中,而每個人感受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一個充滿仇恨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充滿仇恨的。一個胸懷坦蕩寬闊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明朗和平和的。隻要有仇恨就會有仇人,這就是“心生則種種法生”。你難道不覺得它也有它的道理嗎?沒有必要什麼都用唯物主義去評價。這樣你就明白所謂“寂照”是什麼意思了。一顆平靜的空寂的心,能夠真實地映照這個世界的本相。“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潭影”為什麼會“空人心”呢?就是說麵對這個平靜的、沉寂的水潭的時候,心也安靜下來。心就像這個水潭一樣,它是澄澈的,而這個空寂的澄澈的心,它能夠映照出世界的本來麵目。

我從兩個層麵來講,一個層麵是從五律的詩的結構來講,從緣起到過程,就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進入自然的深處,然後看到什麼樣的景象。這是描寫一種自然的景象,但是在描寫自然景象裏麵,包含著一個很深刻的佛教哲理。所以進入自然的過程,也就是進入自己內心的過程。它是兩個過程合在一起寫的,走向自然的深處,走向安靜的氣氛之中的時候,人心也安靜下來。人心安靜下來以後,人就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本質,而這個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本質是一體的。在任何宗教裏麵,最高存在和個體生命都是相隔很遙遠的,就是說個體生命是仰望和追逐最高存在的。而在佛教裏麵,所謂最高存在和個體生命是一體的,就是說世界的所謂“真如法性”和人的“心性”是同一物。因此,當你體會到“心性”的本來麵目的時候,或者說“心性”的本來麵目,“本初自性”不再被遮蔽,被呈現出來的時候,此時你所認識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質和自我的本質的一體。這是佛教的一個特點:一體性。

“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磬音。”我們這樣理解的時候,就知道這首詩描寫“禪房”,不僅僅是描寫這樣一個環境,也是描寫個人的一種精神曆程。在這個時候,“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磬音”,這是非常美妙的。五律的一個特點,就是當它結束的時候,要有一個向外延展。它不能在詩意上就停止下來,否則就覺得沒有餘味,沒有一種向詩外延展的聯想。而在這首詩裏麵,此時是萬籟俱寂,所謂萬籟俱寂並不是說就沒有聲音了,而是說別的聲音都已經不再引起自己的注意了。世界籠罩在寺廟的鍾磬聲中,鍾磬聲是非常悠揚的,在空曠的山穀中會傳得很遠,會把人的感覺引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從詩意來說,它是一種延展;從心理來說,它是一個展開。全詩在這個地方結束掉。注意一下,好的五律幾乎在最後結束的時候,都是有一個延展的。這是在梁陳的詩歌中就已經出現的一種寫作技巧。

五律最難的是中間的對句,因為中間對句的修辭要非常精妙、工整,同時要能夠呈現意境。但是它不僅僅要體現修辭的美和意境,還要體現為一個事件的過程。所謂“起承轉合”,中間的兩聯是承接和轉折的過程。這幾個要素都能夠達到的話,這首詩就會很完美。

常建的這首詩屬於盛唐詩,到現在來看,仍然可以認為這是唐代五律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過故人莊》:老朋友的廢話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13],把酒話桑麻[14]。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這首詩的特點跟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不一樣,常建的那首詩在描寫自然中蘊含著很深的哲理性的東西。孟浩然的這首詩非常輕鬆,隻是在體現老朋友之間的溫情。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很安靜很平穩的開頭,交代事情的緣起。但是就在這看似尋常平淡的敘述之中,滲透著一種溫馨的氣氛。老朋友相邀,準備了一些家常的飯菜。請尊貴的客人、辦重要的事情,才會格外用心、特別講究。老朋友不用這樣的,家常飯菜才顯得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