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可以說是古代詩歌中最具經典性的一種詩體。所謂經典,是指中國的古詩在發展的過程裏麵,從古體向近體轉化的過程中,主要的路徑就是從五古到五律。也就是說,五律是一個標準的,或者說經典的,或者說核心的詩體。所以古人教小孩開始寫古詩,最初都是從五律著手。因為五律包含著近體詩的一切最基本的要素,同時五律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五律的特點簡單來說,是記述一個完整的事件過程,可以是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心理(精神活動)事件。前麵講七絕的時候我說過,七絕不是寫一個完整的事件過程,七絕是寫一個片段。五律是一個完整的事件過程,所以它有很明顯的起承轉合,就是事情的緣起、經過、變化、結束。
同時在五律中,通常中間的兩聯是對仗的,一方麵通過這種對仗來體現一種語言之美,一方麵通過這種對仗來構成詩歌的意境。五律中的對仗非常重要,它有獨立的鑒賞價值,它是詩中的詩。一首詩有時候整體是不太好的,但如果這首詩裏麵有一個對仗句寫得特別精美的話,人們會因為這兩句詩而記住你的全首詩。比如王維的那首《使至塞上》,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裏麵講到這首詩,對這整首詩的評價不高,就說“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這兩句所交代的“使至塞上”的過程非常拖遝,其實並沒有說多少東西。“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合掌對”,上聯和下聯是對得很死的。但是你永遠也不能忘記這首詩,是因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唐詩裏麵的最好的對句之一。我覺得可以能跟它相比的對句真的很少很少,“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還有什麼?這個對句實在是太漂亮了,所以你就不得不說這首詩是好的,因此你也不得不記住這首詩。
我們來讀兩首比較經典的五律,先來讀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在唐代就很有名。
《題破山寺後禪院》:走向深處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12]此都寂,但餘鍾磬音。
我在講一首詩的時候,會講兩個東西,一層意思是普遍意義,就是說通過這首詩來講五律的一般特點;另外一層意思是講這首詩本身的特點,就是這首詩精美的地方在哪裏。這兩層意思我不可能分開來講,隻能合在一起講,但是你要知道我在講兩個東西。一個是講五律這個詩體的一般性特點,另外一方麵又講這首詩本身精妙的地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五律的特點就是,一開始是事件的緣起。就像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一開始要寫時間、地點:“6月 6日,複旦小學召開了小學生運動會,早晨陽光燦爛……”就是這樣的一個寫法。寫一種情緒比較安靜的詩的時候,起得比較平,對整首詩的調子是有作用的,所謂娓娓道來。
這裏麵有一個對照,“古寺”和“初日”,這種時間性的對比。鬆尾芭蕉的那一首俳句大家讀過吧?日語我背不出來了,把它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蛙躍古池傳水音”。青蛙跳到一個古池裏麵,傳出水音。俳句其實就相當於中國的五律的一聯,甚至比一聯的詞量還要小,因為它是十七個音節。日語有時候一個單詞有好幾個音節,而一首俳句就是十七個音節。鬆尾芭蕉是日本最有名的俳句詩人,相當於杜甫,“蛙躍古池傳水音”,這是鬆尾芭蕉最有名的一首俳句。它描寫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景象:春天,一隻青蛙跳到水池裏,傳出水的聲音。它要表達的是什麼?就是時間性的一個對照:永恒和當下。“古池”代表著很長的時間,而“蛙躍古池”是一個瞬間,永恒在瞬間中體現出來,而瞬間融入永恒之中。如果我們要追究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開頭隱含的意義的話,也許可以追究到這個地方。但是這樣的追究符合不符合常建的本意呢?又不太知道了。是常建故意要這樣寫的呢,還是他無意就寫成了這個樣子?因為他那個破山寺本身就是一座古寺。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間的兩聯非常有名。我從五律的一般的結構的特點來說,事件的緣起之後就是事件的經過,那就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我去過破山寺,現在的破山寺跟常建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原來它是在城外很遠的地方,但隨著城市不斷地擴展,常熟城已經擴展到破山寺邊上了,所以破山寺現在已經在城市邊上了,外麵是一條非常繁忙的公路。你可以想象,常建去的時候,他要從城裏走很遠的路才能到達山邊上,到了山邊上以後,又要經過一條很長的小路才能到寺廟裏麵去,這本身就是一個心裏越來越安靜的過程。你注意他描寫寺廟的時候,不描寫寺廟的主建築群,山門啊、前殿啊、正殿啊什麼的,包括兩邊的建築啊,他完全都沒有寫。他寫什麼呢?他寫“禪房”。禪房就是寺廟邊上僧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曲徑通幽處”,這個句子本身就很微妙,通過一條彎曲的小路,進入僧人生活的地方。“禪房花木深”,僧人居住的地方被花木所籠罩。
大家注意這裏有兩個過程,一個是遊曆的過程,展示物理空間的過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這是寺廟外的景象,“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是進了寺廟裏麵,從大路進小路,越來越幽深。同時這也是一個心理過程,就是人越來越走近自己的內心。環境越來越安靜,內心也越來越安靜。它是一個雙重過程,這個寫得很美。你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情。
因為走到了自然的深處,也走到了自己內心的深處,因此世界展現出自己原本不曾注意到的景象。“山光悅鳥性”,陽光照在山上,山色非常明朗、美好,使鳥非常快樂。鳥的快樂從什麼地方知道的呢?是從鳥的叫聲裏麵知道的。鳥為什麼會快樂呢?因為鳥和自然是一體的。那麼人怎麼知道鳥是快樂的呢?因為人跟自然也是一體的。這就是《莊子》裏麵很有名的對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當我們沉浸在自然之中因而很快樂的時候,我們知道魚是快樂的,因為魚告訴我們它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