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五言絕句的詩體特點(1 / 3)

嚴羽《滄浪詩話》裏講到,古詩有兩種詩體最難寫,一種是五絕,一種是七律。嚴羽說得非常準。古代詩體中最容易寫的是五律,因為五律整個的結構非常穩定,它容易把握,你多練練就會了。像七絕這種詩真是練不出來的,它要靠才氣的。性格特別活躍的人、有天才氣的人,七絕能夠寫得好。比如像杜牧、李商隱、李白,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這種詩人就是性格特別活躍的。但是比較起來,七絕還是比五絕好寫。

五絕為什麼最難寫呢?因為它篇幅特別小,寫得淺了的話,它沒有意蘊。就像南朝的吳歌、西曲這樣的,是民謠式的,不是說民謠式的詩歌就不好,而是說它淺、沒有意蘊,讀一讀就讀完了,不耐咀嚼。反過來,要是你寫得非常精練、緊湊,但是隻有二十個字,就像壓縮餅幹一樣,咬著牙齒咯噔咯噔的,一點兒也不好吃。

好的五絕,常常用淺顯的語言,寫出美的意境,同時又有豐富的言外之意。我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詩來解讀。

《尋隱者不遇》:在兩個世界的交界處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我不是說賈島這首《尋隱者不遇》是最好的五絕,而是通過它最容易理解五絕的特點。字麵意思非常淺,說的事情又特別簡單。“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一點兒都不精練,很口語化的。在鬆樹下遇到童子,我問童子:你老師在哪裏?老師采藥呢。“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在哪裏呢?不知道,就在山裏麵,雲很深的地方。

但這首詩是非常耐讀的,非常耐咀嚼的。為什麼呢?是因為這裏麵有很強的象征。隱者的生活與世俗的生活是隔絕的。它是一個世俗的人對隱者的世界的探問。而這個時候,童子和訪者站在邊界上,隱者的世界是俗人所無法理解的世界,是另外一個世界。由於它是一種象征性的表達,字麵雖淺,意蘊卻豐富。

《行宮》:誰說白頭宮女

行宮

唐·元稹

寥落[10]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行宮》也是字麵很淺、意蘊很深,但是它的表達方式跟《尋隱者不遇》不一樣。粗讀上去,你會覺得這首詩寫得好囉唆啊!20個字裏麵“寥落”了還要“寂寞”,“行宮”還“宮花”,行宮裏麵的花那就是宮花了嘛,不能不用這個“宮”字嗎?這首詩是寫得非常從容的,但是它的內涵很深很深,深在什麼地方呢?

這首詩讀上去文字都能夠讀懂,但是它就把整個的一段曆史隱藏在“閑坐說玄宗”這樣的一個瞬間之中,把你引到曆史中去。現在在這個時代生活的人,隻要是讀過高中的孩子,一說到唐玄宗,都會立刻聯想到好幾個曆史事件,一說到唐玄宗肯定想到楊貴妃,想到楊貴妃被殺,想到唐玄宗為什麼要殺楊貴妃,然後想到開元之治、安史之亂,是吧?大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就衰落了,是吧?這都是“閑坐說玄宗”的內容,何況是唐代人,在一場大的曆史震蕩過去了以後,談論起玄宗和玄宗的時代,玄宗的故事,玄宗的愛情……玄宗的愛情其實有很多是民間想象,民間所理解的玄宗的愛情。還有一種傳說是楊貴妃後來被安排逃到日本去了。日本一直有這個傳說,日本還有楊貴妃的墓。這些也都可能是“說玄宗”的內容。你想象白頭宮女們坐在那裏“閑坐說玄宗”的時候,有人就說:“哎喲,我聽說這個貴妃娘娘沒有死欸,我宮裏的人啊,叫張小三的啊,他說……”而這個“閑坐說玄宗”的背後有巨大的曆史內容,就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偉大的君主和他的崩潰沒落,以及由此帶來的傷感和華麗的悲哀。

關於玄宗的故事我寫過一篇文章,講魯迅本來要寫關於楊貴妃的一部戲劇或者長篇小說——反正這個說法不一樣,各人回憶不一樣——最後沒有寫成功。沒寫成功的一般解釋的原因是,他到西安去看了以後,覺得沒有能夠引發他的激情,就是中國的現狀一切都是灰蒙蒙的,那種很衰落的樣子,情緒不好。其實以魯迅當時的心情,要寫這種華麗的浪漫中的悲傷,恐怕很難有那個力量。時代氣氛不對。我不是說魯迅沒有文學能力,魯迅應該有這個文學能力。

不要認為“說玄宗”就是說玄宗了,還有“白頭宮女”呢。“白頭宮女”是有過青春有過夢想的,她們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在哪裏?這一切都在這首詩的背後。這首五絕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內容都不在字麵上。五絕的內容如果在字麵上,五絕就寫不好。五絕的內容都在字麵的後麵,這樣它才能展開。那麼怎麼讓內容在字麵的後麵呢?就是要充分地運用隱喻和象征。

我前麵說過,五絕的篇幅很小,如果你覺得它小,所以把它壓縮得濃度高一點兒,這首詩就會氣很悶,所有的字麵都很緊縮。我甚至覺得杜甫那首很有名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八陣圖》)我都覺得不是一首好的五絕。這首詩的壓縮性太大了,五絕還是要比較空靈一點兒才是最好的,就是字麵很淺,意蘊很深。比如賈島的“鬆下問童子”,這首是小學課本裏都有的,因為它的字麵意思淺,但是意蘊並不淺,它很空靈的,象征性的內涵很豐富。

《鹿柴》:飄散了聲與光

鹿柴[11]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我們再看王維這首很有名的《鹿柴》。

《鹿柴》讀上去就是一首寫景的詩歌。“鹿柴”是王維在終南山下的輞川別業——也就是他的一個莊園——裏麵的景點。從字麵去理解的話,這個地方應該是有鹿出沒的地方,至少原來是有鹿出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