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宋代的詞(2)(3 / 3)

薑夔還有一首詩叫《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垂虹是一座橋,從字麵就可以看得出來,是一種很高的彎曲的拱橋。“自作新詞韻最嬌”,自己寫的新詞,“嬌”在這裏就是柔美的意思。“小紅低唱我吹簫”,小紅唱著薑夔自己作的詞,薑夔自己則吹簫伴奏。然後“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這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詩。因為薑夔有一個在石湖山莊應範成大之邀請而作詞的記錄,然後又寫了這樣的一首詩,那麼關於這個“小紅”是誰,就產生了一個故事。據筆記的記載,薑夔做了《暗香》《疏影》之後,範成大就把一個歌女,也就是自己的妾,送給了薑夔。這是古代文人之間的風雅之事。當然現在的女同胞聽到這個以後就會非常憤怒。又不是一個瓷做的小和尚,想送誰就送誰,是吧?這是活生生的一個人,是吧?但是在古代的文人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風雅的事情,也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事情。

這個“小紅”到底是不是範成大所送的妾,需要比較專門的考證才能確定。我們隻是知道有這樣的一種故事,是跟《暗香》《疏影》這兩首詞相聯係的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麵,可以體會出像薑夔這樣的文人和範成大這樣的大官員之間的文藝交往,以及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氛圍。

我剛剛說到薑夔詞的一個特點,就是說它的音樂性特別強。當然我們現在也不太能夠有依據說這種音樂性特別好的詩詞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樂譜都已經失傳了。薑夔倒是有一個樂譜傳下來了,但是古代樂譜的記譜符號,沒有一種普遍公認的標準。所以古代的譜到了後代大多是沒有辦法辨識的,就不知道這個譜所要標示的音樂是什麼樣的音樂。盡管後人在努力破解它,但是破解出來的結果能不能被大家認可,還是問題。

關於薑夔詞的風格,一般評價為“清空”。“清空”這兩個字也不太好講,中國古代的文藝批評術語啊,內涵往往不是非常清晰,它是一種感性的概念。我在《中國文學史》裏麵,對“清空”這個詞做過一些解釋,所謂“清空”,就是它記述的內容跟日常生活常常有比較大的距離,所表達的感情往往也是一種比較脫俗的感情。詞是一種抒情形式,但是這個抒情形式往往有一個事件,詞大抵是圍繞著一個事件來抒情。而薑夔詞中的事件往往有一種縹緲之感,帶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不很能夠確認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詞中表達的感情,往往又不是很強烈的。這樣的幾種因素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所謂“清空”。但是,我這樣解釋也還是比較勉強的,還是需要你們自己去體會。這其實跟薑夔的身份也有關係,其實不管像範成大這樣的人對他多麼敬重,但是薑夔在這樣的生活裏麵,內心的某種受傷害的感覺,那種屈辱感,還是難以避免的,是吧?終究是一個依傍於權貴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他格外需要標榜什麼呢?標榜一種超越世俗的、清雅的、空靈的生活情調。說到底,人缺什麼就會向往什麼。文學是對心靈傷害的一種彌補。“清空”的文學是對不“清空”的生活的補償。

我們來讀這首詞。這是一首詠梅的曲子,它命名為《暗香》《疏影》也意味著什麼呢?就是說他在吸取林逋那首《山園小梅》的韻味和格調。這裏麵出現了一個對往事的回憶,這種往事的回憶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經曆呢,還是一種朦朧的幻想?或者說,更大的可能是一種生活經曆的影子。我們有一個生活經曆,當這個經曆成為回憶的時候,其中的很多很多東西已經被過濾掉了。比如說某位同學有一個回憶,他曾經跟一個女生關係比較好。這個經曆成為回憶的時候,會過濾掉很多內容。比如當時在一起為了一些瑣事爭吵,女朋友叫他送禮物,他不舍得送,這類東西全部過濾掉了,剩下的是那個故事的最美好的過程,比如說在窗口女同學朝他看了一眼之類的。把這個回憶寫到詩裏麵的時候,又過濾掉了很多內容,過濾成了淡淡的、若有若無的、看得見抓不著的一個影子。這就是事件到回憶、回憶到文學這樣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是想要大家理解這首詞中的故事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往年,曾經有多少次月光照著我,當梅花盛開的時候,吹響了笛聲。喚起那位美妙的女子,盡管天氣很冷,但還是跟她一起去摘梅花。我們現在來體會這個情況,事件是虛無縹緲的,環境是很清冷的。這種清冷的環境,有一種跟世俗生活隔遠的情調。“玉人”在這裏當然就是對那位女子的代稱了。當然,關於“摘梅花”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可以說,但是薑夔隻要這個細節就可以了。因為這首詞是往事、女子、梅花這些要素的結合,就是說整個的往事,在依稀的回憶中,就過濾成為月下吹笛折梅的一個影子。你要把這個往事畫成畫的話,你是不能把那個女子畫得眉目清晰的,明白了嗎?她隻是一個依稀的影子,淡淡的幾筆畫出一個身影來。至於那個吹笛子的人,眉目可以稍微清晰一點兒。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薑夔所謂“清空”的這種調子。

然後回到現在:“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何遜是南朝梁代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詩人。何遜在做揚州法曹的時候,官署裏麵有一樹梅花,他為此作了一首詠早梅的詩。這裏隻是借何遜曾經詠梅的故事來自擬,也就是薑夔在這裏把自己比作何遜。薑夔對自己的評價還是蠻高的,借了古代一個很有名的詩人來自擬。“何遜而今漸老”,其實就是說我如今已經漸漸老了。“都忘卻,春風詞筆”,“都”是一個副詞,全然、完全的意思;“春風詞筆”就是描寫春光的美好的詞筆。委婉地表達自己能力不夠了,才華大不如前了。這裏一方麵是隨著時間變化的自我感慨,另一方麵跟主人有關係,就是在範成大麵前表示一種謙虛。我雖然有過美好的往事,可是我的文筆已經大不如以前了,我也老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但”,隻是。“怪”在這裏就是吃驚、驚訝的意思。梅香從竹林外麵吹過來的時候,香氣令人一驚。所謂“清空”,像“清寒”“冷”這類詞都是薑夔喜歡用的。為什麼他喜歡呢?這些詞使整個情調處於一種比較安靜的狀態,就是冷色調。他一開始先是憶往,然後回到現在。往事依稀還記得,但是現在我已經老了,我已經沒有能力描摹當年的那種情景了,但是梅花香傳進來的時候還是讓我一驚,為什麼讓我一驚呢?它讓我想起往事。在這邊有個勾連。讓我一驚的不完全是花香本身,當然這個梅花香本身也能使人警醒,同時它也引起了回憶。

“江國,正寂寂,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江國”就是指南方的水鄉。麵對一片沉寂的水鄉,感歎想要把梅花寄給她,但是路太遠了,何況又是遍地的雪。似乎這首詞所回憶的人,在跟他相隔的地方。那麼當初這個玉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相識呢?怎麼就一起去摘梅花呢?這些都沒有寫。所以說,這首詞裏沒有非常顯著而清楚的人物事跡,就是一個生命回憶和一個幻想性的描寫。我們不能肯定說薑夔寫這首詞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一個現實的“玉人”,我們不能肯定這個;但是我們也不能肯定說薑夔寫這首詞的時候,他心裏真的有一個現實的女人,曾經跟他一起摘梅花,如今隔得很遠,要寄一枝梅花給她也寄不到。這隻是詩詞的一種寫法,追求的是生命中的那種空渺。

什麼叫生命中的空渺呢?就是我們所經曆過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那些一笑一顰,在經過長期的時光過濾之後,留下來的依稀痕跡以及這種痕跡中所泛起的生命感受。我在非常費力地講這首詞,我告訴你,一般人大概不講這首詞,因為它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翠”是綠色,“翠尊”可以理解為就是綠玉的酒杯。端起綠玉杯,看著無語的梅花,“耿相憶”在這裏是指喚起了一種清晰的回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總是記得我們曾經一起拉著手,在西湖畔看梅花。“千樹壓,西湖寒碧”,我們知道自古以來西湖邊就種植了很多的梅花,所謂“千樹壓”就是說一連片的無數梅樹正在開放,因為梅花是開在天氣很冷的時候,所以是“西湖寒碧”。“千樹壓,西湖寒碧”這一句是曆來很受讚賞的,就是他描寫的一種意境,是可以喚醒你的畫麵。在整體的冷色調中,有著梅花的豔麗的色彩。這就是這首詞本身的一個特點,整個色調是冷的,整個情緒似乎是非常安靜的,回憶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在這種冷色調的、縹緲的回憶中,又有非常熱烈的感情。這就是“千樹壓,西湖寒碧”這個意境所要表達的一種情緒。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回憶和當下是交錯跳躍,一會兒在回憶,一會兒在當下。“千樹壓,西湖寒碧”是個回憶,“又片片,吹盡也”是什麼?是當下。這個景象我們曾經攜手觀梅,但是梅花如今又落盡了。“幾時見得”是一句很縹緲的話,梅花又落盡了,什麼時候梅花再開,才能見得。但是它同時也說的是:相隔如此之久了,曾經我們一起在西湖觀梅,曾經“千樹壓,西湖寒碧”,什麼時候我還能見到你?

和其他的詞人相比,薑夔詞的結構要更精巧、更細致、更講究。南宋有一大批詞人都是屬於薑夔這一派的,比如張炎、王沂孫,等等。詞如果往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的話,一方麵當然可以說詞好像越寫越精致了,但同時它離一般的讀者的欣賞能力就越來越遠了,詞越寫越不容易懂了。所以它可能真的是一把雙刃劍。所以詞寫到這個境界以後,散曲就起來了,以一種很粗豪的、很野蠻的、很直截了當、很神氣活現的腔調站出來了,用另外一種腔調來說話了。所以這個東西也還是看個人喜好吧,我不願意簡單地說好和不好,我們隻是說詞有各種各樣的格調,薑夔也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詞人,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詞人。

這首《暗香》我盡量把它講清楚了。這個有點兒辛苦。再回顧一下,把它的層次梳理一遍: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這是勾起回憶。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這是往事。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這是當下。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這是當下而又勾起往事。

“江國,正寂寂,”這是當下。

“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這是一個在回憶中的當下。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這是從當下向往事過渡。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這又是往事。

“又片片,吹盡也,”這是當下。

“幾時見得?”是當下和往事在一起。

[1]小山,屏風,或指女子頭上的首飾。明滅,忽明忽暗。

[2]襦,短襖。

[3]玉砌,用玉石砌成的台階,亦用作台階的美稱。

[4]雕鞍,借指寶馬。遊冶,特指留連妓館,追逐聲色。

[5]紅藥,芍藥花。

[6]是事,事事;凡事。可可,不經心的樣子。

[7]膩雲,比喻光澤的發髻。嚲,下垂。

[8]蠻箋象管,高麗或蜀地所產的紙與象牙管的筆。泛指名貴的紙筆。

[9]謝橋,謝家的橋。代指冶遊之地,或指情人歡會之所。

[10]檣,帆船上掛帆的桅杆。櫓,船槳。

[11]酹,將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12]玉簪,比喻山峰。螺髻,比喻聳起如髻的峰巒。

[13]紅巾,借指美女。翠袖,指女子。

[14]溽暑,指盛夏氣候潮濕悶熱。

[15]侵曉,天色漸明之時,拂曉。

[16]紅藕,紅蓮。玉簟,竹席的美稱。

[17]詞筆,指有韻和無韻的文字,亦指賦詩作文的才能。

[18]寒碧,給人以清冷感覺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