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筆兩篇(1 / 1)

昨天又得幸逢了兩種奇特的廣告,仍敢執紹介之勞。標點是我所加的,以醒眉目。該稱什麼筆呢,想了兩天兩夜,沒有好結果。姑且稱為《某筆》,以俟博雅君子教正。

這回的“動機”比較地近於純正,除希望“有目共賞”外,似乎並不含有其他的副作用了。但又發生了一種妄想。記得前清時,曾有一種專選各種報上較好的論說的,叫作《選報》。現在如有好事之徒,也還可以辦這一類的刊物。每省須有訪員數人,專收該地報上奇特的社論,記事,文藝,廣告等等,彙刊成冊,公之於世。則其顯示各種“社會相”也,一定比遊記之類要深切得多。不知CF男士以為何如?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午飯之前。

其一

熊仲卿 榜名文蔚。曆任民國縣長、所長、處長、局長、廳長、通儒、顯宦,兼作良醫,尤擅女科。住本港跑馬地黃泥湧道門牌五十五號一樓中醫熊寓,每日下午應診及出診。電話總局五二七零。

(右一則見九月二十一日香港《循環日報》。)

謹案:以吾所聞,向來或稱世醫,以其數代為醫也;或稱儒醫,以其曾做八股也;或稱官醫,以其亦為官家所雇也;或稱禦醫,以其曾經走進(?)太醫院也。若夫“縣長、所長、處長、局長、廳長、通儒、顯宦”,而又“兼作良醫”,則誠曠古未有者矣。而五“長”做全,尤為難得雲。

其二

征求父母廣告 餘現已授中等教育有年,品行端正,純無嗜好。因不幸父母相繼逝世,餘獨取家資,來學廣州。自思自覺單身兒子,有非常之寂寞。於是自願甘心為人兒子。並自願傾家產而從四方人事而無兒子者。有相當之家庭,且欲兒子者,請來函報告(家庭狀況經濟地位若何),並寫明通訊地址。俟我回複,方接洽麵商。閱報諸君而能介紹我好事成功者,應以百金敬酬。不成功者,當有謝謝。申一○六

通訊處 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餘希成具。

(右一則見同日廣州《民國日報》。)

謹案:我輩生當澆漓之世,於“征求伴侶”等類廣告,早經司空見慣,不以為奇。昔讀茅泮林所輯《古孝子傳》,見有三男皆無母,乃共迎養一不相幹之老嫗,當作母親一事,頗以為奇。然那時孝廉方正,可以做官,故尚能疑為別有作用也。而此廣告則挾家資以求親,懸百金而待薦,雒誦之餘,烏能不欣人心之複返於淳古,表而出之,以為留心世道者告,而為打爹罵娘者勸哉?特未知閱報諸君,可知廣州有欲兒子者否?要知道倘為介紹,即使好事不成,亦有“謝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