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怎麼交代?(1 / 1)

將文字交給大眾的事實,從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的。

“莫打鼓,莫打鑼,聽我唱個太平歌……”是欽頒的教育大眾的俗歌;此外,士大夫也辦過一些白話報,但那主意,是隻要大家聽得懂,不必一定寫得出。《平民千字課》就帶了一點寫得出的可能,但也隻夠記賬,寫信。倘要寫出心裏所想的東西,它那限定的字數是不夠的。譬如牢監,的確是給了人一塊地,不過它有限製,隻能在這圈子裏行立坐臥,斷不能跑出設定了的鐵柵外麵去。

勞乃宣和王照他兩位都有簡字,進步得很,可以照音寫字了。民國初年,教育部要製字母,他們倆都是會員,勞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親到的,為了入聲存廢問題,曾和吳稚暉先生大戰,戰得吳先生肚子一凹,棉褲也落了下來。但結果總算幾經斟酌,製成了一種東西,叫作“注音字母”。那時很有些人,以為可以替代漢字了,但實際上還是不行,因為它究竟不過簡單的方塊字,恰如日本的“假名”一樣,夾上幾個,或者注在漢字的旁邊還可以,要它拜帥,能力就不夠了。寫起來會混雜,看起來要眼花。那時的會員們稱它為“注音字母”,是深知道它的能力範圍的。再看日本,他們有主張減少漢字的,有主張拉丁拚音的,但主張隻用“假名”的卻沒有。

再好一點的是用羅馬字拚法,研究得最精的是趙元任先生罷,我不大明白。用世界通用的羅馬字拚起來──現在是連土耳其也采用了── 一詞一串,非常清晰,是好的。但教我似的門外漢來說,好象那拚法還太繁。要精密,當然不得不繁,但繁得很,就又變了“難”,有些妨礙普及了。最好是另有一種簡而不陋的東西。

這裏我們可以研究一下新的“拉丁化”法,《每日國際文選》裏有一小本《中國語書法之拉丁化》,《世界》第二年第六七號合刊附錄的一份《言語科學》,就都是紹介這東西的。價錢便宜,有心的人可以買來看。它隻有二十八個字母,拚法也容易學。“人”就是 Rhen,“房子”就是 Fangz,“我吃果子”是 Wo ch goz,“他是工人”是 Tau sh gungrhen 。現在在華僑裏實驗,見了成績的,還隻是北方話。但我想,中國究竟還是講北方話──不是北京話──的人們多,將來如果真有一種到處通行的大眾語,那主力也恐怕還是北方話罷。為今之計,隻要酌量增減一點,使它合於各該地方所特有的音,也就可以用到無論什麼窮鄉僻壤去了。

那麼,隻要認識二十八個字母,學一點拚法和寫法,除懶蟲和低能外,就誰都能夠寫得出,看得懂了。況且它還有一個好處,是寫得快。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不過像我們這樣坐著乘風涼,談閑天的人們,可又是例外。